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的研究中黄遵宪与张荫桓政治交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均曾持节出洋 ,谙熟西学 ,在维新运动中积极倡导变法 ,有过十分密切的政治合作。戊戌年春张荫桓向光绪皇帝推荐《日本国志》 ,举荐黄遵宪 ,对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忠文 《浙江学刊》2002,(4):197-201
长期以来学者对康有为1888年在京师活动情况的了解,主要依据康氏本人的自编年谱、文稿以及其弟子的著述,据此,学界对康氏早期从事变法活动的历史曾予以了很高评价。然而,从康有为的个性、处境及思想动机看,他频频上书权贵很大程度上系受到清议风尚的影响,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出仕机会。在京期间,像许多落第士人一样,康氏亟亟奔走于权门,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戊戌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实上,康有为的早期历史后来被康、梁有意无意地美化了。  相似文献   
3.
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以及对史料解读的不同,学界对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仍存在一些分歧。从戊戌七月朝局的变迁与慈禧训政的关系看,日益趋新的光绪帝过多看到的是朝臣们“守旧”的一面,从而导致君臣之间关系紧张乃至恶化;御史杨崇伊于八月初三日吁请训政是后党策划密谋的产物,慈禧并非不知情;至于康有为在政变后宣称康党在戊戌六月便开始设法联络袁世凯、掌握军队,试图采取军事手段对付后党的说法,恐不可信,策划联袁采取非常措施应是八月初三见到光绪帝密诏后康党作出的冒险决定。  相似文献   
4.
马忠文 《学术界》2003,(2):67-85
根据俄国方面的资料 ,清廷官员李鸿章与张荫桓在 1 898年初的旅大租借交涉中接受过俄国人的贿赂 ,这种说法在史学界颇有影响。然而 ,从目前已知情况看 ,俄文资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对照张荫桓日记、翁同日记等中文文献 ,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 ;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 ,与中文文献相悖处甚多 ,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5.
6.
由于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极力宣扬翁同龢积极"支持"变法,清廷也以翁曾"力陈变法,密荐康有为"为由将其革职,翁氏支持改革的新派形象由此得以树立,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仔细爬梳翁同龢开缺前后朝野的即时反响,可以发现,各界对其罢官原因的推测虽有不同,但几乎所有人都视翁同龢为守旧者。这种一新一旧的极端反差,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事实上,翁氏在政变后被打入"康党"是各种力量政治斗争的产物;翁氏并非因支持康、梁变法而成为"康党",而是在被打成"康党"后变成"新派"人物的。翁同龢身上的"新"色彩是被强加上去的,带有鲜明的政争意味。  相似文献   
7.
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光绪皇帝的死因,近代以来不少笔记、野史认为系遭谋害而死。对此,还是需要依据可信的材料,特别是像清宫档案以及当事人的日记、信札等原始文献来综合考察。时任军机大臣鹿传霖、军机章京许宝蘅以及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都有日记传世,对光绪、慈禧之死的记载可互为补充。种种迹象表明,光绪帝应系病死无疑。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梁启超若干未刊书札表明,在甲午战后维新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李盛铎、陈炽与梁启超等人曾有过合作创办日报--<公论报>的设想.拟议中的日报既反映新政动态,同时翻译西报,也刊登商务杂闻,并附货价行情、船轮出口日期等,以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公论报>应是一份新型综合性报纸,但因<时务报>内部纷争,该办报计划最终搁浅.这批未刊文献还反映出李盛铎在戊戌保国会前与康、梁积极策划开会事宜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9.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引证体例的产生和定型大多与专业或学科的发展相联系。某一学科采用怎样的引证体例是由该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所决定的。学术期刊承担着发表研究论文的任务,在制订编排规范时,理应尊重各学科的规律。目前大陆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性期刊在文献引证体例上基本采用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单一体例。但是,刊发多学科论文的综合性期刊(包括高等院校文科学报)也采取"一刊一制",而且基本上遵循《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这种做法则不合理。"一刊一制"不适合综合性期刊,一种打破学科界限的"万能的"文献引证体例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相比较而言,综合性期刊在文献引证体例上采用"一刊两制"似较为理想,即人文学科的论文采用注释体例,社会科学论文采用著者—出版年体例(参考文献),在同一种期刊里二者可以兼容使用。这样的选择既符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实际,也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荫桓甲午日记手稿现存四册,分别藏于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和常熟博物馆,这些手稿虽有残损,内容却十分重要,其中多有涉及朝局内幕的记载;由于张荫桓奉命参预了甲午后期对日议和活动,因而这些日记又是研究甲午战争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