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 清代伟大作家蒲松龄(1640—1715),不只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著作《聊斋志异》,还留有大量的诗、文、俗曲,这就使我们对他的全面地了解有了方便条件。《聊斋诗集》较之作者的其他作品,更易于了解他的思想与生活,综观这位作者一生,是在贫穷与饥饿中渡过的,而这样的生活使他形成了接近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作者出生在鲁中淄川的小地主读书人家,在青年时期与夫人刘氏结婚以后不久,兄弟们分家。由于本来不算充裕的家庭,在分家时他们这一支又最吃亏,所以“兄弟皆得夏屋,?舍间房皆具;松龄独异: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在作者不管  相似文献   
2.
在“四人邦”横行的日子里,祖国的文学遗产也遭到了厄运。在“四人邦”反动思潮的影响下,连元人散曲[般涉调·哨遍]套《汉高祖还乡》也被粗暴地定为“反动”的“坏作品”。这股风刮得相当厉害,一时在某些文科高等学校的学报上、讲义中,共同拿它当作反面教材来批判。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由于“四人邦”大捧“法家”,一个封建帝王,只要戴上  相似文献   
3.
论《儒林外史》对原型的摄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文学艺术典型问题,本刊1979年第五期,发表了李传龙同志的《论艺术典型的实质》,从理论上作了阐述。继之,本刊1980年第一期发表了王永生同志的《生活·原型·典型》,以鲁迅先生的创作实践作了说明。今,再刊布高明阁同志的《论<儒林外史>对原型的摄取》,从古典作品进行了研究。如此,从理论到实践,有今有古,多方探索,对文学研究和创作,当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我们如果想全面地理解《三国演义》里的关羽的形象,就不能只注意他的“过五关、斩六将”那类赫赫武功,也应该研究一下他最后是怎么“败走麦城”的。以《关云长败走麦城》(第七十六回)为中心的这段故事,在这部作品里共计有五回书,从第七十三回至第七十七回,写的是“英雄”的惨败。是关羽奉命从江陵北上,和曹魏集团争夺襄樊一带,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声中,一旦风云突变,荆州失守,迫使他不得不退保麦城,夜走临沮,终于为孙吴集团的将领所俘获的经过。这一失败,不但关羽个人丧失了性命,刘蜀集团失掉了荆州,而且导致嗣后“彝陵之战”刘备的再败,给这一集团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也给整个三国对峙之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关羽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惨败呢?《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受前代口头文学“尊刘抑曹”的传统的影响,对关羽抱着歌颂的态度,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近实地反映了他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揭露了他的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读到贵刊第三期所载《郭老未发表的七律》一文,深受启发;但文章中似对郭老与金静庵唱和的经过未搞清楚。这虽然不过是个细微末节,但关系到老一辈的革命家与学者间的唱酬,有必要把它搞得确切一些。我们依据的既然是《静晤室日记》(未刊稿),如无其他资料,我看可以作如下的推测: 一、1945年3月24日晚,金静庵“撰一诗赠之”,日记未反映出几时把它送给郭老的,然而文章却说,他把26日的修改稿送给郭老。我看不对。这有郭老后来的和诗初稿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并转陈美林同志: 拙稿《论<儒林外史>对原型的摄取》(载在《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二期),曾提及有些研究者“强调他在秦淮寄居的时候,家已败落”,注释涉及《吴敬梓身世三考》,“关于家族纠纷性质问题,有所论述”,我的意思是,因此,关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从作品的倾向性到人物形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从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都有所曲解与篡改。在对《水浒传》思想内容方面的歪曲,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认为既是“强盗”,就不能许以忠义,只能说成是穷凶极恶;第二,既是反抗封建统治的“强盗”,不但不能许以忠义,更不能招安,免得农民抱有幻想,敢于效法。  相似文献   
8.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开展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是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一次战斗,对许多古典文学的专业工作者来讲,它又是一次在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的斗争实践中,加强世界观改造,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的极好机会。对叛徒宋江在梁山起义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肯定,在文化大革命前文学史的教学中颇为流行。我也一直是这样看,这样讲的。尽管近几年来,我认识到由于宋江推行投降路线葬送了梁山革命事业,但仍未对他加以彻底否定,似乎此人还有“组织才能”可论。现在学习毛主席的指示,感到有必要澄清过去的错误认识,彻底戳穿宋江投降派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