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进行理论探讨所最为关注的一个实践与理论难点问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说明"经济基础"概念的制定,对于科学说明国家这类历史上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现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含义是单一经济基础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使人们对经济基础概念的认识深化和扩展: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不能离开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具有客观性;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综合经济基础;并且是由"综合经济基础"向"单一经济基础"发展的动态过程。对"综合经济基础"动态发展规律把握上的最新阐释,表现了"经济基础"的解释功能由关注革命理论的"主要之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向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思想及其重大发展李世家,鲍刚毅一、改革必然性的进一步阐明,源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文章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却因经济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急于求成等而造成了严重的混...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研究问题是从人的生存(在现代社会具体讲是无产阶级的生存)以及一系列的感性对象活动中(实践、劳动、交往、生产、再生产)来理解、分析、建构其理论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这一立场是错误的.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存境遇而不是离开这一基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一、人才是一个战略问题“使用人才”的问题是邓小平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始终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来看待。首先,邓小平认为,人才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问题。邓小平说:“我们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中国总的任务和总的路线,就是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搞四化建设,我们曾制定了一个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而“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何而来"与"向何而去"密切联系着,与马克思创立理论的问题、思路、视角、价值取向密切地联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创立)的特质,就决定了它自身的走向.我们应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在对资本主义的互动扬弃,在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读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6.
试析《周易大传·系辞》中合理性思想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易大传·系辞》中有关人行为的合理性思想包括 :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出发点是由忧患到和谐 ;顺天者、懂得变易者、劳谦善补过者 ,其行为具有合理性。《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是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统一 ;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警惕的理性 ,是中国人“我忧故我在”的确认 ;对《系辞》阐述的合理性思想进行创造性转换 ,注重差异中的和谐。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 ,形成不同文化的健康互动 ,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 ,达到新的更高的人情和人道  相似文献   
7.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否具有超越地域、国家的世界性特 征 本文依据马克思世界历史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概括和论证了在新的实践中现实社会主 义社会具有的世界性特征,其内涵是开放的生产力系统,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市场经济为 基础的世界经济秩序及运动和扩展,以及相应的制度、观念。  相似文献   
8.
研究西部大开发中重庆政府的观念解放,有这样三个背景需要注意:一是我国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政府的职能将由计划型模式向新型模式过渡;二是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政府行为要纳入法制轨道;三是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中国各级政府要熟悉规则,融入规则。前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鲍刚毅 《中州学刊》2002,(5):133-138
何为“无咎” ?《易·系辞》中说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无咎”其含义有两层 :从人事上讲为处理事情无过错 ,从哲理上讲为合于“中”。何以才能“无咎”呢 ?顺天者 ,懂得变易者 ,劳谦者 ,善补过者 ,方可“无咎”。系辞作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考虑怎样在一个大社会中保持和谐、默契的关系 ,为了这种和谐和默契 ,注意事物发展的趋势 ,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 ,处理问题折衷而行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吉无不利 ,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其现代意义在于 :首先《易·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一个信念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责任道德问题 ,是二者的统一 ;注意认识主体“警惕的理性”———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是中华文化在向着认同现实方向发展中具有超验性、超越性的特殊理性形式 ;对《易·系辞》阐述的“无咎”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不是强调在和谐中的差异 ,而是注重在差异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