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鹿国治 《东岳论丛》2000,21(2):125-129
中国比较文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萌芽 ,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 2 0世纪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就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来说 ,可以说基本上还囿于基于“自我中心主义”之上的“刺激———反映”的框架和模式之中 ,还未来得及或未能充分意识到自身观念的建构之必要。在这世纪之交 ,我们有理由提出“中国比较文学观念建构”这一命题。建构中国比较文学的观念 ,当务之急是建构“世界公民的心态” ,即不分民族、不分东西、不分优劣的人类一家、“世界大同”的心态 ,平等对话、双向沟通的心态 ,以对话代替对抗 ,以人类总体观念代替民族中心主义。建构世界公民心态的理论资料 ,可借鉴《易经》的价值取向 :“用九 ,见群龙无首 ,吉” ,“天德不可为首也”。《易经》倡导的“群龙无首” ,乃“保合太和”之气 ,乃万物融融、各得其宜、不相妨害、充满生机的和谐之气。以此和合的义理为指归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就能展开有效的对话和沟通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把不同国家的文学现象拿来进行比较,能否完全避开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之弊?对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时空连续性的中西文学进行比较,有无坚实的比较基础可言? 我们的回答是很肯定的。理由就是:我们的比较文学绝非乱比一通,而是坚持可比性原则的;而我们的可比性原则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虚设,而是建立在“文学的人类同一性”这一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变态心理是相对于常态心理而言的.所谓变态心理,是指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发生严重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其特征就是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割断了与外界的真实联系,而生活在一种想象的或幻想的虚幻世界之中.诗人郭沫若曾谈到过他写作《地球,我的母亲》一诗的经历:"那天上半天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外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屣)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呢,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来,觉得是有点象发狂,然在当时却委实是感受着迫切."①在当时诗人看来,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诗中各种信息的“载体”。同是用语言做载体,诗歌语言既不同于论文语言,也不同于散文语言,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艺术语言. 论文语言贯通着科学意识,着重运用概念性的抽象语词系统,其语言仅仅是某种思想或界说的符号。人们对其语言本身并不怎么感兴趣,所关心只是其内容。论文语言属于理性思  相似文献   
5.
太极思维与中国山水诗的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经之首、三玄之一的《易经》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太极思维通过魏晋玄学这一中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山水诗的运思态度。  相似文献   
6.
间性思维与比较文学--谈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思维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问题尤其是研究主体的思维方式问题 ,已成为学科构建的关键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人类通过多元化对话而萌生的“间性思维” ,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基础。它的“放弃两极、放弃中心、放弃我性、放弃价值审判”的对话思维 ,可以使各国文学进入比较佳境 ,最终达致对话狂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