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却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分布结构不合理以及科技素质不高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农村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制度方面的障碍。因此,必须从转变观念,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健全相关制度的角度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权利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逐渐被凸显,而作为现代性发展的时代产物,生命政治学表现出对人作为现代主体的自然生命权利的价值审思。在此意义上,科威尔立足于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将人置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集合中,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无论对生态危机的揭示,还是对作为危机根源的资本逻辑的批判,都表现出对人的生命权利的政治关怀,具有丰富的生命政治意蕴。科威尔不仅从理论维度揭露了资本与危机对人的生命世界的渗入以及“资本力场”对人的生命权利的异化,而且从实践维度提出了资本主义视域下人的生命政治回归的基本构想,即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实现对人的生命权利的本质占有。因此,科威尔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资本逻辑批判与生命逻辑建构为主题,蕴含着以批判“资本力场”对人的生命权利异化为核心,以克服生命权利异化从而实现人的生命解放为应然旨归的生命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德勒兹的欲望哲学中,欲望的概念不再如拉康式的源于匮乏,而是具有一种自身的充盈动力,欲望本身就是机器,并以一种无主体的形式存在.事实上,匮乏与充盈分别对应着所求的不同阶段:需求与欲求.当所求突破需求之后,则演变成欲求.需求可能是匮乏的,但发展成欲求后则必然是充盈的.资本逻辑通过对主体欲望的控制,实现了对全体人的宰制,打破了需求与欲求间的安全距离,进而将欲望逻辑完全发展成资本逻辑.疾驰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台前展现为以科技加速为开端的加速循环逻辑,幕后则是永远匮乏的欲望逻辑.从发展走向发展的背面,使主体背离了正确的方向,且必将停滞于增长的极限.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社会认同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是否正确,社会整合是否有效,都将在文化层面得以充分反映。秦灭巴蜀,不仅是领地的扩张,也是秦文化走出秦地,迈向强盛的重要一步。秦统治者根据巴蜀社会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务实、包容的政策,得到了巴蜀社会的逐渐接受和认同,实现了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繁荣。这种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巴蜀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使巴蜀成为了秦统一全国的基地。秦文化因此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5.
6.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平台资本主义利用数据生产资料进行资本增殖,数据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核心。资本的平台化,使生产主体逐渐完全依赖平台生产,同时依赖平台生活,从而造成主体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相互交织。平台的资本化,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突破了固有的时间结构,造成资本对主体闲暇时间的剥削,无酬的数据生产劳动充斥主体的日常生活全过程;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与行业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平台资本主义加速了新的生产劳动形式生成,主体为维护在平台中的声誉,必须被迫从事“情绪劳动”,接受资本的情绪剥削,并逐渐成为“情绪怪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台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并未改变其服务于资本剥削的本性,反而使这种剥削愈发强烈。在资本的宰制下,平台成为资本控制、监视、剥削主体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重要"文件",标志着新旧唯物主义已经划清界限,所以研究旧唯物主义的所属领地是有必要的。"提纲"中"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是什么关系?如果等同,那么在何种意义上等同?又在多大程度上等同?论证这个尺度将纠正把"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所说的旧唯物主义的误区,对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史"和新唯物主义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体验作为生态伦理价值确立的尝试性路径之一,力图以其对自然的感悟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价值指归,进而使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得以可能.这一方法通过强调直观、情感、道德体验对规约人类行为所存有的作用,为人类得以拥有对自然的伦理关怀探寻新的基点,试图为重建人对自然的伦理观念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