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于锦恩 《阅江学刊》2012,4(4):113-117
黎锦熙先生在研究拼音规划的过程中,灵活处理标准音和方音的关系,客观处理利用汉字和走向拼音的关系,务实处理音节传统拼写法和现代拼写法的关系,辩证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黎先生不避俗浅,务求实用,热心语文普及运动的学风对当今的语言文字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华社无论其精神面貌、实质内涵还是社会架构,都是中国在海外的一个移植社会,该时期的华校是中国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与中国国内是基本一致的,教材绝大部分也是由大陆的出版机构编辑发行的,强调教学内容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该时期华语教材的主导思想。但同时华校教育又必须适应华侨居留地的社会环境,为侨生在居留地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实施华语教材的当地化。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官方确定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回顾了民国时期政府确定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历史进程的3个阶段,并运用语言规划学、政策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具体特点,涉及了语言规划者的价值观对语言政策的决定作用、公众的政策诉求对语言规划者态度改变的作用、语言文字工作者对语言规划的影响、政府对语言规划工作的推动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产生虽然也受到过欧美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主流国际动力主要来自日本.近代日本从推行国语入手普及教育,从而实现了国家的强盛.这一地缘政治的事实,成为我国国语运动产生的最直接的激发因素.因此,赵慧峰先生关于国语运动"首先受基督教‘教会罗马字运动'的影响"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华文教材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大陆出版的。为了充分利用国内的语言资源,又能尽量适应华侨居留地的生活情形和教学环境,华侨教育界重点编写适合侨生在侨居地学习的历史地理教材,配套编写国语课的补充教材,实现语言资源的融合,探索编写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规律的国语教材,在国内语言资源的当地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华侨的汉语教育以“三民主义”为指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国语水平,并且用国语作为教学语言,促进了国语在华人社会的统一,加强了华人的民族团结。教材建设尽量适应华人社会的特殊语言状况。提高教材的可用性。在以华侨居留地汉语教育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大学的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对华侨的国语文培训。不过,在东南亚华侨的汉语教学中,党化教育的浓重意识形态色彩严重影响了汉语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注音汉字铜模铸造出来之前,因为印刷成本过高,注音书报的印行成为具文。注音汉字铜模的铸造虽然资金下拨很晚,数量甚少,但是,由于选字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铜模设计又匠心独具,使得注音识字这一语言规划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可见,印刷技术是语言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礼逊学习汉语的过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汉语水平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老师兼通中西文化,教材选择有的放矢,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黄炎培多次考察南洋的华侨教育,极力主张要在侨学中推行汉语文教育,打破省界以利于师生克服方言的干扰,并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改进汉语文教学,提出多种办法加强教师队伍,来保证汉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