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新媒体语境下,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开辟新途径,让新媒体发挥其优势,承担“非遗”传承的重任。借助新媒体拓宽广西“非遗”的传播途径及加速广西“非遗”“活态化”的创新发展,以数字化技术推进广西“非遗”的产业化及其传承人的普及化培养,不失为有效的创新方法。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保护工作时也应遵循主体性、优先性、本真性和整体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出现的新概念,自其产生之后,与此前的民俗文化概念产生了纠葛。本文从概念的内涵出发,分辨了二者的异同,并以越地为例,分析了民俗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和影响,进一步阐明了二者在文化构成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水乡"文化内涵分析时提出了"地理水乡"和"文化水乡"的概念,并指出地理水乡是客观前提,文化水乡是地理水乡的结晶与升华,从而提出水与民俗的关系及其对于建设绍兴文化水乡的价值问题。"水乡"已成为美好生态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然生态的和人文生态的和谐,人们对"水乡"的"期待视野"内在地包含了对乡土风俗的遐想与神往。  相似文献   
5.
何华湘 《社科纵横》2013,(1):115-1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导致对应的非物质文化发生了社会地位和权利归属的转折。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被命名的"传承人"和未获得命名的其他传承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对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和调整。这种命名程序催生了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并在多方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驱动下分裂为若干不同功用的文化权利。当各方的权利主张无法达成一致时,矛盾也就出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体的传承人和大众传媒更是由此陷入难以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