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城市经营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城市建设与管理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本文提出树立科学的城市经营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经营,建立科学的城市政府经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3.
余治平 《东南学术》2006,(1):135-144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创新问题的提出,始终与什么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之类的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还有自己的哲学方式.在创写中国哲学史及其哲学学科范式创新要求的背后,潜伏着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的自卑心态.中国哲学的创新及其学科范式的确立是一个自然发生与客观选择的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历史性,不能被人为设定.人为确立哲学学科范式,实际上是把哲学等同于科学,是一种形而上学.过早确立哲学学科范式反倒不利于哲学创新.应该在哲学发展中解决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问题.中国哲学及其学科范式的创新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论、存在论问题,它必然受制于现实的社会存在之体,其成熟与完备必须依赖于现代化在中国的成功和中国国家力量的真正崛起.  相似文献   
6.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孟子仁学能够同时在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充分展开仁的超越性与可切近性的论证。人即仁,仁即人。人、仁始终统一。"不忍人之心"是可感、可知的,随意而发,随情而生,它可以与经验事物联系在一起,又可以获得形上的本体超越。人之"四端"萌动,仁意呈现。一切体仁、达仁的追求都不过是"四端"的发现与推广。"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工夫要求人们始终保持自己身上区别于动物的仁义之道,进而达到仁性本体。而以"亲亲"释仁,则准确地获得为仁情感的源发性与真切性。行仁、为仁的底线伦理就是敬爱父母、尊重父母,即善守孝道。王道艰深,但奥妙只在于"以德服人",即用自己的德行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与信服。  相似文献   
8.
余治平 《理论界》2012,(4):122-124
沈璟的传奇作品大多改编自史传、小说,作者在改编的过程中,抓住戏曲作品的特征,场面冷热结合,删去多余情节,有时又另起炉灶,添加副线,使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场面冷热平均,又能改变、升华原来作品的主题,从中达到改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经权、常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既强调经、常,又重视权、变;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行权适变;唯变则通,通了然后才能够久.这正是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与时俱进"精神的最直接传统根源.权、变对经、常的突破与挑战,演绎出古今中国人既注重原则性又强调灵活性的思想品格和行为方式.用创新诠解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 ,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 ,从日常生活中理解知识是一条好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