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是现实的反映。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经济理论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对立的社会,经济理论又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任何社会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社会开始时处于上升阶段,到一定时候就处于下降阶段了,其中的统治阶级在社会的上升阶段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下降阶段则具有反动性和落后性,与阶级性质的变化相适应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阶段,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一致,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时就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就具有消极意义。在工业化阶段,资本主义经历了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斯密和李嘉图都处于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阶段,是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经济学家,他们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之后萨伊再坚持劳动商品的观点就是不正确的了,萨伊的劳动商品观点不符合资本主义下降阶段的实际,具有辩护的性质,是一种庸俗理论。再后来,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又具有了相对的适应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萨缪尔森又把工资和劳动联系起来了,他的工资理论虽然缺乏价值论基础,但是它说明了当今时代后工业阶段的现象,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一直都主张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近些年学术界有些人却主张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我们认为,如果假设存在劳动力价值这一范畴,那么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必然会使工资和劳动相脱钩,导致普遍的平均主义,这与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相悖.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因此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以劳动的价值为基础,应当通过竞争过程形成.这样才算揭示了社会主义工资的特殊本质,才算说明了社会主义工资是"和谐工资",进而才能说明和谐社会,相反,用劳动力价值范畴就错解了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关系,这样既不能说明"和谐工资",又不能说明和谐社会,反而会诱发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4.
破解循环论证之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经济学一贯认为,要说明劳动的价值就会导致循环论证。那么,说明劳动的价值是否就会导致循环论证呢?这是一个谜,我把它叫做循环论证之谜。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破解了循环论证之谜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试图破解这个谜。循环论证的责难最初是由庸俗经济学家赛·贝利提出来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决定的,同时又认为劳动也是商品。有些庸俗经济学家是反对商品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劳动决定这一命题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一命题当中包含着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革命性结论,即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一切具有价值的财富都理应为劳动者所有。所以,他们就对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责难。比如赛·贝利  相似文献   
5.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6.
张昆仑教授对传统价值概念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认为传统价值概念解释不了这些问题了.但是,他提出的几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他提出一些并不存在的问题来说明传统价值概念不能说明问题,进而否定传统价值概念是不正确的.他提出的广义价值概念并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都曾证明过劳动力商品的观点,而且还以为是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根据的。对此,本文不予赞同。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证明劳动力商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证明劳动力商品观点的学者们基本上都误解了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证明的劳动力商品范畴是反映社会本质关系的范畴,它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是正确的,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关柏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劳动商品范畴就是这样的经济范畴,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就能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应当自觉承担的责任。但是,他也深深地知道,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又谈何容易?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劳动商品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林子力、王岩、王建民、黄正山、秦风白等一些学者又曾研究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卫兴华、马庆泉等学者提出同义反复问题的责难时却没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结果功败垂成。然而,这仅仅说明了证明劳动商品范畴会遇到理论难题,而并没有说明劳动商品范畴是不能证明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产品生产为条件的,而现实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按劳分配了.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从大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实现他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现实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按劳分配原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必然会通过某种创新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工业阶段的生产力和大工业阶段的生产力根本不同,由此决定了分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具有商品性质。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论述是以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交换的对象为前提的,其结论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具体规定,不应当作教条不适当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对劳动本身的价值决定,作者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作了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