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杂志>是民国早期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一份重要学生类期刊,其预设读者群主要是全国中等学校的学生群体.它大量接受学生的投稿,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交流联络的言论空间.通过这个空间,全国的中等学生们加强了自我认知,在彼此言论的呼应中塑造了群体的共同形象.本文将对其中的主要栏目--"论说"栏中登载的大量论述进行分析,借此呈现出那个时代的中等学生们在不断重复的言说中所呈现出来的集体心态.  相似文献   
2.
自晚清以来,由西方传入的报刊杂志在近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成为时人的阅读资源,更成为他们的知识渊薮、交往渠道、生活来源,乃至模塑人生道路的有效力量。对于在思想言行上易于趋新的知识青年来说,更是与各类承载新思想新知识的报刊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或间接或直接地塑造了他们的人生样态,影响着他们的志业抉择。青年杨贤江的人生历程的个案,或恰能为清末民初以来新式读书人与报刊媒介之间愈来愈紧密的相互联系做一个有力的注脚。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的地方政治舞台是各方进行利益博弈的主要场域.本文以江西民政长事件为个案,试图还原出这一事件中复杂丰富的历史过程.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关系,影响着民初江西乃至全国的政治走向.本文试图挣脱前人研究这一问题时所采用的革命史论述框架的束缚,从民初地方力量上升并且彼此间展开权力博弈的角度来重新考察这一史实,以期能揭示出主流话语遮蔽下的多种历史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指引人民、引导人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过去党的宣传文化工作中汲取主要历史经验,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奠定基础、提供借鉴。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实践认识新高度的理论总结。在宣传实践的视角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现实指南、以“七个着力”为现实进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历史、现实、实践三个维度对新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探析,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宗灵 《人文杂志》2005,(4):123-128
梁启超作为一名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其国会思想产生较早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国会组织思想颇具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于其本身的流变不居中.梁氏一生中不断地在两院制与一院制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政治理想上的彷徨是随着其自身"在朝"或"在野"的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是随着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本文力图通过对梁启超在国会组织思想方面的变化作历史的考察,以便较真实地反映出梁启超作为一名宪政民主主义者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中,湖南扮演了一个急先锋的角色,而且是唯一在实践中实行省治的省份,故而备受关注.当时的名流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梁启超亦不例外,他在湖南自治运动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梁启超并非如前人所论是一个坚定支持地方分权的联省自治派,他支持湖南自治,最终是为实践其宪政理想,而非为联省自治本身.梁启超不过是以湖南自治运动为契机,打着联省自治的招牌,以支持湖南自治为手段,为其宪政理想特别是国民制宪理想的实现寻一个实验用地而已.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得以发掘与弘扬,其孕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结构,也形塑着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紧密,二者的多维互动建构起了三个契合向度,即在逻辑向度上,聚合共同的文脉基因;在意蕴向度上,肩负相同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向度上,谋求同样的文明图景。三个向度相互耦合形成同频共振效应,使各族人民得以集聚起来,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顺应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思想与实践的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与新式教育的兴起相因应,作为社会文化变迁风向标的新式报刊媒介,在向读书人传播各种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将包含政治、种族、阶级、世界格局等意识的思想启蒙元素注入他们的头脑,由此促成其现代特质的建构与新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认同的形塑。作为未来知识阶层中坚构成的读书人次群类——青年学生,在其中所经历的冲击与呈现出的面貌,或能从另一个角度揭示近代以来读书人与新式报刊之间紧密微妙的关联互动。  相似文献   
9.
刘宗灵 《兰州学刊》2008,(8):131-134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依托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精英们时刻关注着国家命运,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他们通过如《独立评论》这样的知识分子同人杂志公开表达了对国家各方面建设事业的构想,其中尤以对国难时期科学研究如何与国家命运相联结建言为多。文章将对此加以回顾,以此描绘出那个时代专业知识分子们在特殊情景下所做出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自清末兴学到"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初步确立,新式学生群体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打造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参与力量。与此同时,报刊这种新式媒介随西人传入中国以后,既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塑造着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特性。与报刊媒介这种较具即时性的新型传媒方式广为流行相因应的是,许多学生的命运也与报刊媒介紧密联结,后者成为他们了解新知、表达自我、塑造人生样貌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在一个风云涌动的年代,报刊为作为新生力量而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青年学生们提供了的最初的聚合途径,并成为他们寻求同道支援的有效工具。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报刊媒介聚集起来的"学生共同体"的打造,也成为一种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