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选取大汶河流域7县(市、区)的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基于流域居民视角构建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评价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县(市、区)居民对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评价存在差异,岱岳区、东平县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为“良好”,钢城区、宁阳县、莱芜区和泰山区的效果评价均为“一般”,肥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差”;7县(市、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障碍因子差异较大,且各障碍因素对不同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效果的约束作用强弱不一。最后,就提升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