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法律的调整是以人身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为人性假定,该人性假定忽略了人客观存在的精神性需要,人有时会以经济与人身利益的牺牲为代价追求精神性需要的实现,社会舆论与自我的道德评价关涉行为人归宿与爱以及尊重等精神需要的实现,因而当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相冲突时,人会以承担法律责任为代价,自觉地选择违法,从而使法律无法实现。所以,应将法律的调整与道德的调整相结合,使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统一,以免使道德评价成为法律实现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早期太平军有无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目标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攻占武汉后,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是否正确;其二,太平军进军南京的军事战略的确定时间。关于太平军定都南京的军事战略是否正确,史学界存在正确、错误及得失参半三种认知。  相似文献   
3.
如同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逻辑结构由假定、思想与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后果三要素构成,道德后果,尤其是否定性道德后果的制度价值在于作为越轨人的大于越轨收益的越轨成本保障各道德关系领域行为标准的实现.人客观存在精神性的基本需要,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依赖于共享某道德信念的共同体的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道德评价.道德的调整实质是以人的精神性需要为利益杠杆,通过社会舆论与自我良心的道德评价在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后果与人的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肯定性道德后果增进行为人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以否定性道德后果阻碍精神性基本需要的实现,此即道德规范的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关系区分与统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2006年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构上的重大突破,为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平台,有利于以道德调整克服法律调整的缺陷,实现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的统一.遗憾的是2006年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身对此等突破的贯彻并不彻底,未能将以社会关系区分与统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因此,作者建议教材再版时能作适当调整,以使该教材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5.
刘正峰  许翔 《理论界》2008,(10):71-72
以社会关系区分与统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2006年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构上的重大突破,为法律评价与道德评价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平台,有利于以道德调整克服法律调整的缺陷,实现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的统一。遗憾的是2006年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身对此等突破的贯彻并不彻底,未能将以社会关系区分与统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因此,作者建议教材再版时能作适当调整,以使该教材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调整机制及其缺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正峰 《浙江学刊》2005,(5):142-145
法律是以法律后果尤其是以否定性后果作为行为人的违法成本,以执法机构对违法信息的搜寻与法律责任的强制落实保障法律秩序的实现.现有的法律调整手段只是经济性与人身性的利益杠杆,无法调整人的精神性需要,蕴涵着人身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性假定·在精神性基本需要与法律要求相冲突时,该人性假定蕴涵着行为人会自觉选择违法犯罪的风险.法律的实现同时以违法信息完全与法律责任的完全落实为前提,受制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与侦破技术发展的限制,以及公务人员的各类不作为,违法信息与法律责任不可能实现完全,法律难以实现,此等为现有法律调整机制的内在缺陷.据此本文认为须对现有的立法技术、法律调整手段与违法信息的获取机制作改革,建立健全执法机构的内部工作制度以防范各类不作为,为法律的充分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物权法》确立了物权平等理念,但制度化的物权法定主义将用益物权的标的物封闭在土地一种,将用益物权的种类封闭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宅基地使用权这三种,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物及同一物的不同利用关系法律地位的不平等,为财富资本化人为地设置了制度障碍,关闭了物权创新的制度空间。物权平等理念要求将可物权化的物之利用关系扩展于可公示的各类不动产与动产之利用方式,而无名物权理论及其制度设计则为物权平等理念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8.
刘正峰  许翔 《理论界》2005,3(7):145-147
基于对儒家伦理文化逻辑结构的分析,文章认为儒家伦理文化具有与法律规范同样的逻辑结构,都是以行为后果保障行为标准的实现,因而其调整机理相同。儒家先哲以社会秩序的要求为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标准,将伦理评价与人的精神性高级需要相统一,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解决这一冲突,将群众身边言行符合儒家伦理要求的人树立为理想人格供社会公众学习,从而使该伦理要求成为一种大众共享文化。其缺陷是儒家伦理规范的实施在流动、匿名、价值多元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现代社会缺乏可靠性,无法为社会提供可靠的预期,法律规范的调整正好克服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开发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干预课程,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学者在天津和陕西泾阳分别以城市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开展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干预,取得丰硕成效,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中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具有可适用性尚待检验.笔者在Y市S小学以困境儿童这一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人群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设计小组干预方案,干预对象在人际交往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管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上取得明显干预效果,干预成效表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中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干预具有同样的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