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库全书总目》订误一则史秀莲《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卷58《史部·传纪类》载:“《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体例与《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同。考今蒙古诸部,其人率元之部族,其地则辽之故疆。自辽初上溯于汉初,攻伐之事未...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民族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两个方面。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主张,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反对外来干涉、侵扰的性质。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是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而《公羊传》中的“大一统”、“尊王攘夷”和“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则反映了公羊派的民族观以及处理夷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3.
"宾贡进士"是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将周边诸族士子与唐本国士子加以区别并予以优惠照顾.所谓"宾贡科",并非是指与进士、明经等并列的科举考试科目,而是指进士科考生的特殊来源以及考试和录取的特殊方式."每自别试"虽是宋代才出现的制度,但它并不足以说明唐代宾贡之制的不存在或唐代科举考试中"异邦贡士来华应试常与唐本国士子同等对待".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860年法军侵占烟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法军侵占烟台是蓄 谋已久的,并曾因此与英国发生利益冲突;文献所载法军侵占烟台的人数有出入;清政府对侵 烟法军的基本政策是“暗为防堵”、“剀加开导”和严禁内地百姓为其接济食物,但这些措施对 法军并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经常出现"常田"、"部田"等词语。对于常田,学界已有较一致的认识。而对于部田,则众说纷纭,有解释为"倍田"者;有解释为"当地的王田或国有土地"者;有将部田之"部"字解释为"中部、南部、北部、左部、东部、西部"之义者;亦有将部田解释为"部娄"者①。本文不打算对诸家的解释作出评价,仅试就"部娄"一词的词义及应用演变情况作一些考释。错误之处,敬请指正。据现存文献,"部娄"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左氏传》一书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伐郑以救齐。......晋侯使张骼、畏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  相似文献   
6.
贾谊民族思想最突出的一点,是强烈的"尊王攘夷"意识。他提出的"三表"、"五饵"之术,是儒家传统的"修文德"、"来远人"、"怀柔"四夷的民族思想的应用,但其中也参杂了法家"术"的成分;董仲舒继承了汉初以来的"和亲"思想,并从大一统思想出发,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主张,但这并不等于各民族完全平等,华夷仍有亲疏贵贱之分,这是与他的阴阳五行说相辅相成的;何休主张的"夷狄进至于爵",其前提实际上就是"用夏变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宋申锡一案进行了考察。一、文宗之所以对王守澄等人诬告宋申锡与漳王谋反一事“信然”,是出于他对漳王的猜忌心理。二、宰相大丞之所以明知宋申锡蒙冤却不积极去营救 ,是因为宋申锡的“不趋党与”和宦官势力的强大。三、郑注是陷害宋申锡的帮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