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仪课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蕴慧 《职业》2008,(9):65-65
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知礼、守礼、行礼、尚礼的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的礼仪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还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蕴慧 《职业》2022,(22):40-43
“岗课赛证”融通是跨界协调、多元共生的全新育人模式。从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来看,“岗课赛证”四维融合、综合渗透的难度较大,技能培养与学历提升的失衡又影响了融通成效。“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动态联动模式、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协调共生机制、完善“岗课赛证”融通的衔接贯通体系。“岗课赛证”并非岗位、课程、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简单融合,而是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设计的有机协同系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3.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4,(6):122-124
《礼记》有关治丧和丧礼的记录是儒家"重死"文化的典型反映,其治丧的繁缛过程以及基本原则又充分诠释着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吴蕴慧 《晋阳学刊》2011,(4):142-143
《礼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3部礼经之一,它以"礼"为核心,最终欲构建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和谐的"大同"社会。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追求和谐、崇尚谐和,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使命。借鉴《礼记》所代表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和要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2,(6):140-142
儒家从血缘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把婚礼看作是整个礼制的基础。据《礼记》,婚礼所确定的婚姻关系建立在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基础上,以夫尊妇卑、夫唱妇随为要义,上事宗庙、下继后世,以敬奉宗庙、繁衍后代为重要使命。同时,基于庄重审慎的婚姻仪式以及妇顺妇从的礼规要求之上所构建的家庭关系又倡导和睦亲爱,孝顺双亲。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秘书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课是高职院校秘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秘书专业学生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一门重要课程。笔者在秘书礼仪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普遍存在且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同行商讨。首先,学生对职业形象难以认同。上礼仪课要有氛围,而氛围的营造除了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必备的教学设施外,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同也十分重要。换言之,如果学生仅仅是坐在教室里记录知识要点、观摩教师示范或机械地模仿一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转换角色,以秘书的身份参与角色的模拟。角色转换最大的障…  相似文献   
7.
吴蕴慧 《社科纵横》2013,(7):125-130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历代研究者,代不乏人。二十年来中国大陆《礼记》研究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完善文献,普及注译;多元趋向,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足应用,服务当代。回顾这一时期《礼记》研究的历程,不仅可以全面地掌握其研究状况和学术动态,而且也能更好地把握今后《礼记》学的基本走向和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子游在秉承孔子礼乐教化之道的同时有所发展和创新,"武城弦歌"便是其礼乐教化思想的积极实践。子游为武城宰时以礼乐治邑、以大治小,提倡"领恶而全善",并能以才取人、选贤任能;教化育民时,又倡导礼乐教化施诸全民的教育观,主张"先本后末"。  相似文献   
9.
<正>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相融合、与就业相衔接的根本途径,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载体,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是协同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产业”有机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强调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其职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