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以"天人合一”为中心的中国超稳定文化形态,决定了古典文学和谐、柔性的风格基调.五四时代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唤起了作家风格意识的自觉,引发了文学风格划时代的变革,传统文学的和谐宁静被打破,代之以崇高与悲剧.  相似文献   
2.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左联内部有关"雪峰派"、"胡风派"、"鲁迅派"的说法,"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联内部潜在的宗派矛盾明朗化尖锐化,对七月社的生成有缘起作用.在鲁迅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壮派",在鲁迅离世以后,依然是胡风主要依靠的同道伙友,有些直接成为七月社的核心同人;而在"口号"论争中认识和理解胡风的更大一批文学青年,则成为后来陆续走进<七月>的"初来者".左联的解散和左联成员的分化,使文坛的社团重组成为可能,七月社就是在这种分化和重组中萌生出来,并成长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最富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实证为基础,努力还原左联到七月社生成和流变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20世纪40年代胡风及其希望社与文坛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性力量的摩擦和对抗,呈现40年代文艺论争的复杂面貌,认识胡风文艺思想的形成特征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所在,廓清并理解这段文学历史,进而透视到4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与建国后胡风事件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仵埂教授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多年,是陕西高校教师当中公认的实力型的文学批评家。在报刊及其专栏上经常读到仵埂的文章,陕西文学界倘有新的文学现象,仵埂的评论文字总是引人注目,或许因为从业身份的相同,他那种批评风度和行文路数,恰是我一直喜欢并深有会心的。《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是仵埂最新的评论集,收录了作者新世纪晚近几年的批评、鉴赏和随笔性文章,大约给出了仵埂文学批评较为完整的面貌。通读全书,  相似文献   
6.
胡风毕生追求的理论中心问题是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道路以及发展过程。在胡风付诸一生的艰苦努力中,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由萌芽、发展到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胡风文艺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与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纵横各种因素互为碰撞、扭结的矛盾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汶石以“短篇小说作家”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59年创作的《黑凤》是王汶石从短篇小说向长篇小说进发的一次尝试。小说所写故事发生在1958年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历史时期,表达了特定时代的思想精神内涵,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除受到当时社会政治运动和文学普遍风气的影响外,在小说写实的笔墨和叙事的缝隙中,也潜藏着历史原生态场景和人生内容,比作家主观预设的单一主题更为丰富复杂。王汶石早年曾有宏伟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因外在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思想艺术局限,致使王汶石与杜鹏程、柳青一样留下了长篇小说的“未完稿”,也给后人留下了英雄豪杰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慨叹。  相似文献   
8.
文学流派与经典营构--以"七月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芬 《人文杂志》2004,(4):120-123
文学个性是创造文学经典的一个关键性乃至决定性的因素 ,只有卓越的文学个性才能够创造出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流派代表着相对高层次的文学个性 ,它对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产生 ,会起到积极和有力的推助作用。同样 ,经典作家和作品的出现 ,也是衡量一个文学流派成熟和成功的基本标志。以在现代文学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七月派为例 ,颇能说明文学流派与经典营构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燕芬 《唐都学刊》2003,19(2):92-95
悲剧与崇高及其互动是 2 0世纪文学风格的主调 ,对英雄形象的呼唤与期待贯穿一个世纪。现代文学一直没有出现理想的英雄性格 ,建国后“十七年”英雄形象蜂拥而出 ,成为时代崇高文学风格的重要标志 ,但英雄塑造上的公式化、类型化倾向 ,严重影响了英雄形象的美学品格。作为对“文革”文学的反动 ,新时期的文坛出现了“英雄化”向“非英雄化”的转变。在世纪末多元化和个人化的写作环境中 ,作家反拨非英雄时代 ,英雄形象的塑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