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唐明勇 《江汉论坛》2005,1(4):74-7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村级管理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式、途径、体系及形式,不仅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于当前我们如何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农业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农民物质利益”的思想,就是他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养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粗取精、继承超越而发展起来的,使毛泽东的农业思想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坚实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在定位、理念、思路、功能、任务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和保驾护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舆论引导工作的主要经验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为指导。新时期加强党的舆论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力建设,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改革和完善党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唐明勇 《学术交流》2003,2(8):23-2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作了大量的探索和思考,阐明了农民是农村中的"民主势力"和建设农村"民主新秩序"的主力军,探索了适合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新途径,创造了一套农村民主选举的方法,强调了农村民主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充实了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而且为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及瞬时破坏力比较大等特征,确立有效的动员模式至关重要。在公共危机动员模式的选择上,学术界一致认为危机管理应该从政治动员为主走向社会动员为主,实现社会的自我动员。而实际上,从动员评价体系四个指标的比较来看,政治动员仍应是公共危机动员的主导模式。新时期应建构以政治动员为主导、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良性互动的混合动员模式。为此,须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实现动员话语的人性化,充分发挥社会动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脱节,导致本科教学与考研辅导的“双课堂”现象,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定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功利导向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入学考试的衔接,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转变观念,设计并采用分段式双重考核模式,构筑良性衔接机制,从而达到各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与重大突发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历经了许多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验。正是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相应的进步,表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非常状态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观念的不断变迁;重大突发事件提供的特殊舞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动员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员的理念与策略。以自然灾害动员为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当前公共危机动员的基本策略:建构良性的混合动员模式;动员的手段和方式要多元化;动员的话语要人性化;动员的目标要有战略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进行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是党和国家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内在需要和宝贵经验.建国60年来,党和政府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党政部门为领导者和主导力量、以广大社会民众为主力军和依靠力量、以人民军队为生力军和中流砥柱、以权威媒体为中介桥梁和引导力量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1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本文首先阐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内涵,接着详细论述了如何实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文章最后介绍了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意义,旨在进一步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