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马裨是传统社会社祭中的神灵附体者,在乡村赛社及祈雨仪式中带血狂舞,驱魔禳灾,是民间社会最神秘的现象之一。从现有文献来看,马裨最早出现在清代早期,目前在华北个别乡村依然存在,历经三百余年。其流传区域几乎遍布全国,传播途径不详。马裨往往通过"插口钎"等血腥方式获得神灵附体,在社祭中以近乎癫狂的舞蹈来达到驱魔目的。成员多数并非专业神职人员,主要来源于下层村民,均为男性。除驱魔以外,马裨亦可看病与祈雨,兼有觋与傩的双重特点,同时也携带有原始血祭的某种特征。从下层民众到神的地位逆转所带来的精神层面巨大满足,是数百年来民间马裨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部女神的兴衰史就是一部女神与男神博弈、融合并且被男权话语改造臣服的历史。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后,女性逐渐失去了话语权,男权按照自己的理解改造女神,形成了清末女神数量极低、职能单一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姚春敏  杨康 《求是学刊》2020,47(5):170-180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传统社会村落社庙与社神的研究基本呈现出纵向历时性较强,横向共时性弱,个案突出而区域整体研究颇少的状态。通过对山西泽州长期拉网式田野调查,以数千通碑刻为基础,试图以清代泽州府为样本来研究这一区域整体民间社庙和社神的特征。研究说明清代泽州府社庙普遍呈现出规模大、祀神全、功能独特和社之载体四个鲜明的特征。在社神的选择方面以玉皇等帝王神灵居多,表明儒家正统思想是主导其社神选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本土化的神灵信仰传统、聚落权威的观点以及村落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均对社神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庙主神一旦确立,并非一成不变,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人格化的神灵逐渐取代五谷神及土地神等为主,帝王神灵逐渐取代区域性普通神灵。  相似文献   
5.
姚春敏 《兰州学刊》2010,(8):207-210
近年来,对于村落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关注的焦点。作为清代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的村落,它是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熟人社会的空间发生场所。它的公共设施,包括寺庙、村门、街巷和祠堂的空间排布,是历史的沉淀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7.
姚春敏 《兰州学刊》2011,(1):128-134
“后土”信仰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中的人们对土地的顶礼膜拜。官方对后土的祭祀始于商,在明代之前历代皇帝都把它列为重要的国家祭祀,明清之后开始衰败。在清代的山西昔日无比荣光的地母神已经萎缩到了以晋南汾阴后土祠为中心点的山西西南部的狭小领域里,作为地母符号的后土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