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初稿曾蒙张斌教授指正。也听取过陆丙甫同志意见,谨此一并致谢。 跟《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相比。《现代汉语词典》在一词多类的词性标志方面相对来说要含糊多了。多数并未标明一个多类词所具有的几种词性。动词、名词方面存在着这个问题,形容词、名词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本文试就形容词、名词两性词问题作些探讨。 (一)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化 一、形容词转化成名词的界限。 形容词向名词转化的语言事实确实存在着。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名词这个类里边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巳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  相似文献   
2.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姚汉铭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是具体民族的语言。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生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和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在语言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也无一不是跟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4.
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语法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文学作品语言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今年是陈望道逝世20周年,特回顾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5.
伏尔诺等在《英语词汇学》中曾经提出过“语法同形异义词”的名称,在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中,主要就是以兼类词为主体的多性词。①而在词法研究中,跟多性词问题直接有关的“词类转变是相当复杂因而争论也比较多的问题”。②关于动词语向形容词的转化,我们已有专文论述。③本文拟对形容词语向动词的转化作一较系统的探索,并论述现代汉语中必须建立“形动词”一类。  相似文献   
6.
"以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以下":"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以后":"现在或听说某时之后的时期"。显然,它们是不包括起点的。可是,实际使用中并非如此。例如:(1)形式是一个词组,实际上是两个或两  相似文献   
7.
朱德熙先生曾明确指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形式出发来研究,也可以从意义出发来研究。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表达论》,在我国语言研究史上首创了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本文着重探索汉语表达“条件”语义范畴的句子格局。什么是“条件”范畴?形式逻辑把它列在假言判断之中,规定的条件范畴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语法以逻辑为基础,但并不就是逻  相似文献   
8.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甘肃人氏出版社出版,下简称“兰州本”或“课本”;本文依据的是1985年版),是三本统编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一本。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语法章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编黄伯荣先生曾提出教材的语法体系“可以拿科学性、简明性、继承性、实用性四者去衡量”。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以“科学性”来展开评论,以求教于编写者和同行们。所谓科学性,正如黄伯荣先生说的,“就是要求这个体系能做到妥贴、协调,即术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港台词语醒目地进入普通话词汇、引进了一批新外来词和涌现了一批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新词语诸方面,以具体的语料论述了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印记。  相似文献   
10.
一、复合动词能否兼属名词的界限 “X不X?”的框架对于区分一股的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确是很有用的。能填入这一框架的,是动或形,反之,便是名词。可是,凡从动词转成的名动兼类词,由于兼有动词性能,故必能放入这一框架中。因此,这个框架不能鉴别名、动兼类词。“(D[区别词]+M[量])(?)X”的框架只能说明所有名词均能填入X位,但是,其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