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中国建筑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创作方法。比附性象征与表现性象征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具有各自的价值,在建筑创作应该结合运用,以构成多向度、多层次的象征复合体,表征不同层次的建筑内涵。  相似文献   
2.
景观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同时,人们在欣赏景观时,也会通过自己的象征阐释拓展景观的内涵。人们的这种象征阐释源于象征化生存的人类本能,其心理基础是期待视野。象征阐释一般具有分为重构和建构两种类型,具有必然性、主动性、普泛性、差异性、动态性、自由性、多样性、通俗性、丰富性、不定性、可引导性等特征。对于象征阐释,景观设计者应在建构意义、语境指引、顺应读者等方面强化设计,才能有效地把读者的象征阐释指向预期的景观内涵。  相似文献   
3.
景观象征的作品可以划分为惯用型象征、创造型象征与重构型象征三种类型。惯用型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约定俗成,辅以语境约定,具有标志性、公共性、文化制约性等特点;创造型象征的生成机制是语境约定,它突破了时空文化的限制,具有开放性、新颖性、个体性等特点;重构型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约定俗成并复合语境约定,具有包容性、再生性和雅俗共赏性等特点。总结景观象征的特点及其规律,把握景观象征的寓意及其生成机制,对于处在探索期的中国景观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