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借喻说法的范畴,它们是一副相称的对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里,一般都用“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称,而不在“基础”前面再冠以“经济”二字。国外学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研究讨论也是完全应该和非常必要的。问题在于,这种研究讨论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本来面貌去研究讨论,考虑到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即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与此同时,他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认识达到真理也有一个过程,即从不成熟的探索到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建立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所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对人性和人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怎样认识天宝年间政局的?有人说他对当时总的政治形势的估计还是天下太平,太平盛世。我觉得李白的认识恰恰相反,他认为当时的政局是腐朽、险恶、即将亡国的。今将我的意见叙述如下,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5.
天宝年间,唐玄宗外宠骄将,内倚权相,倦于朝政,把主要精力用于宠幸杨贵妃,荒淫享乐上。《新唐书·李林甫传》:“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移。自是帝深居燕适,主德衰矣。”由于宠幸杨贵妃,国内政治局面日见恶化。《新唐书·杨贵妃传》:“妃每从游幸,乘马则力士(高力士)授鞭策。凡充锦绣官及治琢金玉者,大抵千人。奉须索,奇服秘玩,变化若神。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于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 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妇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味未变已至京师。”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