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宁晓菊 《社科纵横》2005,20(2):12-13
富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富有开创性的内容。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富民”。本文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展现了邓小平富民思想的形成渊源及过程。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调查显示: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高度认同与中度践行的巨大落差。如何促进他们在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也高度践行,希望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因为高职生追求幸福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共同的价值关注、要素内容和行为范式,在高职教育中可以尝试寻求二者的融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方面的内容为二者的融通提供了操作的切入点和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中国的多难之年。“多难”能否真正“兴邦”,在思想的层面,关键就是要看大灾之后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持久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2008年的抗灾救灾中均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充分发挥了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4.
5.
延安精神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迪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望延安精神,从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思考,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独特的启迪价值。表现为:延安精神为文化强国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强国的基质问题,高度凝练了中国文化强国的灵魂内核,深深熔铸了中国文化强国的自觉自信,锻造了中国文化强国的创新基因。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公民生活方式的调适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宏观的层面上而言,是体现高层执政能力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政治韬略。从微观的层面上而言,和谐社会的构建,又是每个普通公民生活方式的调适甚至是重新选择。本文在微观层面从三个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精神幸福为生活追求,构筑和谐社会的恒久元素;以适度为生活平衡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以新型现代性为生活指归,把握和谐社会的工程指向。  相似文献   
7.
德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代世界各国德育现代化呈现出一些基本走向 ,即具有某些普遍适用的特性。现从德育的国家化、国际化、社会化三方面作了分析 ,以求为我国德育改革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宁晓菊 《学术论坛》2003,3(1):37-40
邓小平的全球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瑰宝。其内容包括 :精辟概括全球战略问题 ,深刻论述全球化发展趋势 ,积极倡议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 ,鲜明提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邓小平的全球化思想对于 2 1世纪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和政府: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创设条件;学校和教育:尝试开设“幸福课”,培养大学生的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家庭和父母:为大学生的幸福素质提供情感支撑。  相似文献   
10.
】“雁户” ,根据《辞源》(第 3 3 0 6页 )注释 ,指居于异乡之民户 ,雁因时迁徙 ,故以为喻。改革开放以来 ,外来务工青年这个特殊的劳工群体 ,在某种意义上 ,从其生存状态而言 ,可说是新一代“雁户”。近年来 ,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 ,其经济总量大 ,外来务工青年人数众多 ,达 2 0 0 0万以上。外来务工青年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全面了解外来务工青年在广东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2 0 0 3年底 ,广东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关于外来务工青年基本状况的最大规模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780 0份 ,回收有效问卷 6786份 ,有效回收率为 87%。调查涉及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东莞、中山、佛山、江门、肇庆、湛江、汕尾共 12个市 ,调查单位涉及国有、集体、乡镇、私营、外资、股份等企业类型。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并对部分变量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