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庙会传说与村落生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乡村庙会传说这一概念,并将依水建庙传说、庙会组织权属传说、与大历史书写相关的乡村庙会传说等亚类置于生发的生活空间———村落中进行考察,分析了与乡村庙会传说相关联的庙会、村落生活和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有着灵迹贯串的乡村庙会传说隐喻了民众对其生活空间的想象与建构和对其生活空间所有资源分配的机制,是民众对相应村落历史的群体记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伙房子     
天桥的小店我很熟。我不住小店,是我奶奶开小店。小店那时不称其店,叫“伙房子”。我奶奶开的“伙房子”叫福顺店,现在这地点都还在,就在天桥的东边,那条街都是伙房子。高凤山不但住过小店,还住过“小孩店”。  相似文献   
3.
受顾炎武风俗观影响,晚清新史学的"民史"观赋予古语"风俗"以新意,有了民族性的内涵。以俗观史、以俗证史、以俗写史,成为邓实等人风俗著述的基本特征。同时,受英文Folklore的影响,古语"民俗"也有了新意。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助产士,更多指陈民间文学的"民俗"同样有了民族性的意涵。在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出现了风俗与民俗的混用,最终民俗胜出。然而,在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全面莅临之际,史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根性。因民族性而衍生的国家属性使中国民俗学有了独特的轨迹和品性。  相似文献   
4.
时空体认的转换及迷失 ———《自我的他性》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子 在上个世纪,鲁迅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柏杨对国人“窝里斗”的嘲讽,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学人对“国民性”反思的深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一直几乎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欢快地前行,这也部分影响到学人对国民性或者说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在强求“应用”、“实际”的氛围下,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知识分子纷纷“下海”转型,或商或官,亦官亦商,并还要加上学者的头衔,颇有些圣父、圣灵和圣子之“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味道。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贯有的魂没了。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永逸 《社会》2008,28(6):176-193
华北中部的梨区曾经“村各有庙,庙各有会”。从勾龙传说、娘娘救刘秀的传说和九龙口传说等不同庙会解释文本的演化可知,仪式实践仍遵循传统的梨区庙会是以官、民为主体的多个异质性群体“共谋”的结果。在发展经济的民俗旅游乌托邦幻象的引诱下,这些共有的表述使得庙博物馆在当地的修建成为可能,也成为目的各异的官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从民众的生活逻辑出发来理解传统民间文化,并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乃新农村建设有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新农村才会有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近代前门外的天桥以低下、不入流的社会属性吸引着生活陷入末路的内城旗人、京畿乡村的难民以及迫于生计而下海走穴者。通过在不同空间中的位移和对不同空间的体认,这些脱离原有生活秩序和空间的人融入到天桥之中,并形成其新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传统社会祖师爷信仰各种形式的记述不少,但大多都失之于简略。半个世纪前,刘佳崇璋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祖师爷调查及描述应该有的意识、方法与策略。新中国成立以前,众多说唱行当的祖师爷周庄王的信仰说明:除了群体性的敬拜之外,以磕头为基本动作的身体实践的祖师爷信仰还弥散于拜师、婚姻、表演、盘道、师徒关系等一个群体的日常生活体系之中。换言之,祖师爷信仰不仅是外显的仪式,它还是内化的,是整体社会、特殊群体及其个体的思维符号,是群体之间交流时用来表述自我及世界的方式;祖师爷不但是一个群体的“心态”或者说“心性”,它还隐喻了平等的观念、渴求以及相关的行为。由此观之,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也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面对非遗运动的巨大声浪,岩本通弥教授的《东亚民俗学的再立论》从欧亚比较的角度,将各自有着演进历程的中日韩三国的民俗学视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东亚民俗学再出发的基点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之上回到日常。有鉴于此,进一步审视其提出的"Folklore-民俗(学)"中英互译这一学科发端的根本问题,就有了必要。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现代中国民俗学的演进中,除了Folklore一脉的影响之外,中国民俗学还有受到美国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Folkways影响而在燕大社会学系进一步发展出的"社会学的民俗学",也即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的这一支脉,因为采用局内观察法,在社区-功能论引导下的民俗学研究,本身就是直面当下,面向日常的。  相似文献   
9.
有着自己叙述传统和策略的民间叙事真切地表达着居下位的民众的认知和情绪。在相当意义上,百余年来居上位的精英对民众情绪不同程度的忽视既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也使得当下的都市化进程弊端频现。关注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将民众视为情感对象,了解、感受民众的情绪,会有助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良性运行,这也是关注群体日常生活的都市民俗学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常表达中的华北乡土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北,乡土社会的结构、关系确实与学界惯常关注的血缘、地缘、姻缘、业缘有着关联,也可以用婚姻圈、信仰圈、贸易圈、水利组织来勾画,但从"自家屋""我们村东""对子村""我们都是亲戚"这些简单又复杂的日常言语可知,乡土社会是乡民自己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行出来的乡土社会更是乡民说出来的。只有在交际的具体场景和过程中,作为他者的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乡民自己的动态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