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众所周知,在战后的日本社会,知识分子不仅不与政权接近,甚至除少数人外,大都站在批判政权的立场,以此证明知识分子的存在。所以在执政者看来,这些知识分子是碍事的、是令人烦恼的。只要回想一下吉田茂首相把当时的东京大学校长南原繁骂为“曲学阿世之徒”,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与昔日相反,今天,知识分子按各自的学科,并从政策科学的立场出发,对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议,予以协助,这种现象已很普遍。有些知识分子直接成为首相的智囊。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战后日本社会变化的一个剖面。政治家倾听学者的意见,这本身是好事。这些变化是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和日本社会的多元发展的自然趋势。政府方面在拟定和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日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比较迅速。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日本很好地吸收了外来的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人擅长学习外来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文化很快,并且很快经过消化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回顾历史,可以说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学来的。早在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国的文字、思想就通过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先生,日本是学生。概括地说,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某种文化对另一种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例如,中国文化有三千多年独自发展的历史,一直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直到十九世纪,西欧文化才大举传到中国。所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即使在中国文化内部,道教与儒教之间也有某些对立与互相排斥的现象。日本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3.
日本政府的企业金融危机对策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秋季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企业金融对策。对于中小企业,通过紧急保证制度、金融顺畅化法、雇佣调整补助金等综合政策,来努力实现企业融资的顺利实施。大企业金融对策的重点放在了个别救助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系列的金融对策在短期内已经产生了效果,但是从中长期看,要求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翻开《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的道家类,有下面的记录: 道士成玄英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庄子三十卷、疏十二卷。 这就是说,作为道士的成玄英,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著述有《注》二卷、《开题义疏》七卷,关于《庄子》的著述有《注》三十卷、《疏》十二卷。在庄子疏十二卷的后面附有小注,极简略地叙述了成玄英的经历。小注说:  相似文献   
5.
~~新野庾氏与颍川庾氏关系考——以对庾信《哀江南赋》之“我之掌庾承周”的考察为中心@矢(山岛)美都子$日本亚细亚大学!日本东京都武藏野市吉祥寺本町3-2-5-203~~~~~~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潜力及潜力的发挥以前,当研究国民经济经营上的效率体系时,几乎从未把经济社会的规模视为研究对象,例如,在资本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体制之间进行效率体系的比较时,经济社会的规模至多限定在1亿人口.并且在比较中,也一直把美苏视为代表两种体制的大国,可是,如果同拥有10亿人口和辽阔国土的中国经济相比,其研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如果用以前那种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形式来理解资本主义体制同社会主义体制,并把这一想法照搬到中国经济上,就未必能正确评价中国经济的经营实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统一帝国形成的历史,同日本国家形成的历史相比,要悠久得多.秦王朝出现以前,中国就已经历了殷、周、春秋、战国大约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如此亘古而伟大的国家一经形成,其影响必然波及四邻.那么,日本弥生时代的出现是否也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变动的余波引起的呢?以前人们认为,日本国家的形成,是日本自身的变化所致,从未有人考虑到其中还有中国的影响.在绳文时代,日本列岛仅仅散居着一些原始部落,它们不可能与中国王朝有关系.到了弥生时代,日本各地部落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政治关系,其中的一些部落开始同中国王朝或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来往.记述这一情况的最早的文献是《汉书》,书中说:"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个记载有几处值得注意:第一,此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诗中所歌吟的柳树 ,从《诗经》到唐诗一直带有着其极明显的形象。这就是说“别离”和“春景”的象征含义。这样的情况下 ,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和具有传统性柳树的形象有什么关系呢 ?或者 ,陶渊明他的心目中怀有特殊的“柳树”形象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要探讨陶渊明自号 ,“五柳先生”的来由和时代背景。  一、为何陶渊明独爱柳树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说 ,他家旁边有五棵柳树 ,因此取号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此为号焉。然而 ,陶渊明诗中提及了他家附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