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位有意于致中和之中国学人──读麻天祥博士著《汤用彤评传》张三夕20世纪就快结束了。近一百年的中国学术发展史,无论怎么写,都不能忽略或轻视三个人,即本“世纪初一同在美国留学,被称为“哈佛三杰”的吴宓、陈寅格、汤用彤。这三个人的学术经历和基本素质有相似...  相似文献   
3.
明代士人群体因异化可以分为贾儒、一般士人与正统士人三个不同的亚群体,商人群体因异化也可以分为机诈商人、义士化商人以及高士化商人三个不同的亚群体.正统士人崇尚道德,故敬重高士化商人,并不完全否定义士化商人,但贬斥机诈商人.贾儒以利为取舍标准,故对所有能够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商人都不吝给予赞誉.夹在中间层的一般士人对于商人的态度比较复杂,他们与正统士人一样,敬重高士化商人,贬斥机诈商人,对于那些能够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义士化商人,则抱着既接受又排斥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4.
论东方文化的含义与亚洲视角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从地理方位、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论述了“东方”及“东方文化”的含义 ;接着概括地分析了东方文化中与现代化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亚洲价值观”及“儒教伦理” ,最后探讨了“亚洲视角”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问题 ,并广泛评述了东西方学者有关视角转换的一些代表性论著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主要表现为一种官僚政治。卷(?)浩繁的古代史书,大体上都是官吏史.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部“官吏史”.宦吏能够扮演历史政治舞台的主角.在于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负责管理各级政府机构,通过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并决定或影响一部分人的命运.官吏的政治地位使他们始终处于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之中。当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史和社会史还没有兴起时,历史老人的目光优先注视着官吏,应该说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点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官本  相似文献   
6.
汉代诗歌《长歌行》应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集中表现惜时道德感主题的诗.它从自然物象、人事心态等层面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感受时间的基本道德态度和表达诗意的主要方式.中国诗歌史上大量作品所呈现的一些普遍性的或独特性的意象传统、意象组合、艺术特征以及人生体验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从诗学的角度深化对人与时间的道德关系的经验感受和理性认识,进而体会时间的诗意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王应麟为南宋大儒,著述宏富,影响深远,然其著作一直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整理,不便学界使用,亦不利于王应麟研究的开展。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王应麟祖籍地浙江宁波鄞州区合作成立王应麟研究基地,自2008年起,邀约多位学者共同整理王应麟著作,合为《王应麟著作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年内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诚如傅璇琮先生在《集成》总序中所说:这确也为我们现当代高等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之合作、沟通,提供值得研究之显例。兹将傅璇琮先生为《集成》所撰总序及各书整理者所撰前言先行发表(《困学纪闻》、《玉海》因点校工作尚在进行,暂付阙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我读一本书,首先比较看重的是作者的视野和思路有无独到之处或能否给人以启迪。应当说,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研究有素的青年学者王齐洲教授的新著《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大众文化》),在文化视野和研究思路上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大家知道,八十年代的中国大地出现了不断升温的“文化热”,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是“热”中的“热点”。步入九十年代的我们,不难发现,平心静气的反省八十年代传统文化研究状况,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笔墨大都集中在以典籍形式出现的正统文化之上,也就是以士大夫为主体的那一部份雅文化之上,而对传统文化中的另一大块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的俗文化则缺少应有的关  相似文献   
9.
佛教以“涅槃”即生命的终极问题(死亡)作为中心概念来展开其全部教义。本文围绕“涅槃”这一佛教死亡意识的核心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涅槃说的起源即“四圣谛”说,梳理了佛教自身对涅槃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涅槃概念的演变过程;重点检讨了佛教中几种有代表性的涅槃学说。文章最后以高僧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为代表,讨论了中国涅槃师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医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