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关于世界公民主义的研究热潮中,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成为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和根据。但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康德的世界公民思想本身也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学界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对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争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关于世界国家(世界共和国)的理想、世界公民法(权)理论和世界公民的爱国主义。对于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焦点问题的争论表达了对康德思想本身的挖掘和延续,也是对当代世界公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上述焦点问题是当代世界公民主义研究不可回避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历史表明,对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与伦理(人道)关系的不同解释是同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不同理解直接相关的。只有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也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尺度同伦理尺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人道、科学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旧唯物主义,同样,马克思哲学中的人道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5.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构建世界性城邦的理论体系,其中强调了作为世界公民的诸神与圣人之间不分亲疏远近而平等待人的德性,表达了一种道德哲学上的严格的世界公民主义态度。儒家思想传统中存在着一种立足于地域性共同体追求天下大同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处于自我、家庭、国家和世界等各种关系之中的人,在仁与礼的交互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处理对自我共同体的特殊责任与关照共同体外陌生人的普遍责任之间的张力,从而在道德层面成就一种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世界主义。从根本上看,儒家思想因其包容性强、持久绵长且照拂一切人而更具实践性,也更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最早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较为系统地加以展开。他以唯物史观为根源,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用于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其实质是: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产物的世界历史,虽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而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一种反生态的价值观——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价值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是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两个基本信念,它造成了现代发展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决定了现代发展观具有反生态性质。抽象的人道价值观是对生存的遗忘,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一种生存论的价值观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曲红梅 《学术交流》2012,(10):41-43
发展问题是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不同发展范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以经济发展为准绳的传统发展范式,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忽略了分配正义和权利自由;以人的自由理念为准绳的发展范式,维护了自由和个人尊严,使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目光重新回归到个体及其人性上,但却忽视了人类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以全人类的生存为评价标准的发展范式,以生存论的价值观为主导,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挥霍行为为主旨,它倡导生存价值的优先性,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反省、评价和约束自己,是最契合人类现状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的众多学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阐发了对马克思思想中关于自由和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他们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后来的唯物主义关系的解读更彰显了马克思伦理观的独特性。尽管这些解读并没有提供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解决方法,但人道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问题确实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伦理观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悲剧性困境呈现了一种特殊的道德难题,行为者无论作何选择都无法达成正确而道德的行为。然而,无论是存在主义的观点,还是“诉诸理性一致性”的观点,都没能回应悲剧性困境中行为者的选择难题。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借助康德的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伦理改造,认为行为者的意志的合法性足以使其在悲剧性困境中做出正确的决断。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失败的。悲剧性困境揭示的是“选择的贫困”,它掩饰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对行为者选择的限制,夸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行为者的意志自由,从而以道德的名义将悲剧结局归咎于偶然的厄运和行为者的糟糕选择。马克思为超越悲剧性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通过改变限制选择的社会条件来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变革与人的解放,意味着“选择的自由”:尊重行为者选择的意志自由,更捍卫着意志自由得以实现的现实条件,即自由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