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万武 《学术界》2006,(1):277-282
《文学理论学导论》"论"与"史"结合地拿文学理论说事,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着扎实的理论丰富性。它意在为文学理论这个学科定性、立"法",即通过体系性地论证文学理论应该是怎样一门科学这样一个大问题,来实现其为文学理论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疏浚航道并清淤去垢的整体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2.
一 语言的具象性应该是文学对语言首先追寻的审美目标。这是语言带给文学形象的那种形象间接性反转过来对文学作品语言提出的合乎逻辑的要求。这种具象性要求的深层秘密则存在于文学形象所必须具有的审美特性里。审美有一个直觉性特点。西方有的美学家描述审美直觉时,这样说过:“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有,些不同的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的美与丑,不须预先经过考虑。”①文学作品语言的具象性,就能够使本来是间接的文学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多带有一些那种“一眼见到”的性质,以加速实现间接性的文学形象与…  相似文献   
3.
伴随文学主体性的益发自觉,人学面对的所有复杂问题,也都将是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说人的问题有多复杂文学艺术的问题也便有多复杂,大体是不错的。在人类对自身的本体把握还处在永不完结的过程之中的时候,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感性系统的文学艺术,要它不面临这样或那样的人学困扰,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文学评论家们,在用“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这种暧昧的说辞解说或鼓舞作家们写作时,总是忘记指明生活的无限可能性里,也是包含着无限的“生活的陷阱”的。李铁的转身,同时意味着他有了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进行分解的自觉,开始用他的小说去邀请、“想象”那种应然的、宜人的、有阳光照耀的“可能性”,将其组织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虽然是一种感性方式的表达,但它的“形而下”方式归根结底通向“形而上”的意义和思想宣达。因此,文学家们若是“梦想”文学能够成为人世间一种善意、积极、正面的思想精神力量,就必须去亲近哲学家指给的这个“思想秘密”:让文学从强化昏暗的轻车熟路上,朝着有阳光照射的方向迈步。  相似文献   
5.
举世公认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复杂的作家。在他生前和谢世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当时俄国对他的评论也是十分复杂的。有人故意把托尔斯泰的弱点,即把他的“笃信基督”、“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力抵抗邪恶”捧若瑰宝,有人则因为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弱点而根本不承认他的力量和长处。  相似文献   
6.
文学评论家们因为要执行任务,或者叫做尽职尽责,所以在一些文学作品面前,总能硬着头皮“欣赏”;而远比文学评论家队伍广大得多的一般读者却从来不愿意干这种硬着头皮的傻事。凡是能为一般读者(他们应该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服务对象)有始有终认真读完的作品,都必须多少有些吸引力才成。构成这种吸引力的,是众多的因素。题材新颖可以构成吸引力,表现形式和手法的独特也可以构成吸引力;这些起码可以满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认为,二十世纪西方的文艺批评呈现了空前繁荣的状貌,以至称二十世纪是“批评的时代”.这种评估明显是过多地着眼于量,即欣喜于批评流派或批评模式的繁多,而忽视了从质的角度反思这个时代的文学或文艺批评.经过“批评的时代”的批评“洗礼”之后,有不少批评家开始对自己面对的对象怀有“莫可奈何”的悲观心境,甚至开始认为理论批评“在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而并不仅仅是一些事实上的困难.美学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就是一些企图对那些不可能下定义的东西下定义”.(莫·韦兹:《美学问题》第170页)于是,文艺批评也就变成了应该遭受攻击的对象,说它非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前,当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沈阳北大营制造“九一八”事变,并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纵恿下,迅速将东北四省踏在铁蹄之下的时候,富有勇敢斗争精神的锦州地区民众,在素称辽西走廊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纷纷拿起武器,到处组织义勇军,众志成城,以劣势装备的队伍与  相似文献   
9.
一、恩格斯的所谓“矛盾”有人在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发现这样一个“矛盾”:恩格斯说《城市姑娘》里的缝纫女工是“够典型的”,却又批评环绕着耐丽等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不是那样典型”.——应该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怎么竟出来个离开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呢?于是,维护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统一论的理论探讨空前活跃了好些时候.有一种意见认为,若“把耐丽看作典型人物,在理论上必然导致人物和环境的分离”,为了不致引出这样的结果,以维护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统一的理论,便出来否定耐丽是“典型人物”.这种看法如此解释自己的理论选择:恩格斯说耐丽是“够典型的”,同他评《旧人与新人》时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一样,其中“典型”一词的含义,与典型环境中的那种典型人物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仅仅是指人物的某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由满怀忧患意识的知识界掀起的“中国文化热”,所触及的是中华民族文化选择的深刻主题,想完成的是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样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文化——哲学系统工程。本文并不完全在如上“大文化”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而就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文化行政单位目前所管理的文化工作,谈其时代肩负和生存。但显然必须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以及文化心理建构的思考为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