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长式权威、关系契约和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长式权威是华人家族企业组织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家长式权威兼具家族共同体以及企业共同体两个场域的角色:"自家人"身份、企业家能力以及内群体声望是构成家长式权威的三个要素.家长式权威和自家人之间是一种关系契约,义务、信任确保了家长式权威的合法性和统御角色.在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和初始阶段,家长式权威往往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家长式权威的过度集权、关系依赖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并不一定有利于华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和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诠释:限度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学者们在解析和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时出现了过度的经济学诠释。这种经济学诠释有悖于社会资本概念的原初意涵,同时也销蚀了社会资本理论应该涵括的社会属性和公共理性之维。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必须避免经济学单一学科的狭隘视野,需要伦理学、社会学诸学科的不断整合,这样才能把社会资本理论发展为具有解释力和现实生命力的一种中层理论,也更有利于现实良性社会资本的培育。  相似文献   
3.
"杀熟":转型期中国人际关系嬗变的一个面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飞 《学术交流》2004,6(5):111-116
作为"中间型关系"的熟人关系,在传统社会中能够起到一种积极的功能而不至于失范。目前,"杀熟"现象增多,不仅是由于"传统型熟人关系"受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工具理性的侵蚀;而更主要的是因为在转型期的社会情境下建构起的熟人关系有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在经济交易方面。"杀熟"现象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熟人关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的限度;同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一种扩散性效应也许为我们走向制度信任提供了一些契机。  相似文献   
4.
财富分化、子承父权与华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可分为两个维度即所有权(财富)传承和经营管理权(职位)的传递.相比西方的家族企业,华人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显示出一定的独特性.首先,在财富传递层面上,华人家族企业具有内倾性的同时,在亲缘共同体内部却出现分化现象;其次,在职位(权威)传承上,带有一定的"差序式"特征,"子承父权"则是主流的传承模式.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初步理论假设:华人家族企业财富传承的内倾性特征可能是文化嵌入的结果,而职位传递的偏私化特征则可能是结构嵌入和文化嵌入共同作用的后果.华人家族企业要想突破"三代衰亡"的传承困境,不仅有赖于社会信任度的提高,更需要家族成员的观念更新和企业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安徽芜湖的“红顶商人”是转型期中国所存在的“红顶商人”、“红顶公司”现象的一个典型个案,“红顶商人”、“红顶公司”现象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自主性增强的背景下出现的。地方政府在“市场化”驱使下容易成为利益主体;同时,地方政府在渐进式改革中对地方市场、企业拥有一定的干预权力,“红顶商人”是一种“地方合作主义”的产物,这往往会带来地方政府非法的权力“越位”。  相似文献   
6.
试析转型期公共伦理的缺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光飞 《学术论坛》2002,(6):132-135
转型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公共伦理的缺失 ,原因在于传统的儒家伦理和奉献伦理都存在着缺乏公共伦理资源的隐患 ;而市场经济的转轨 ,社会结构的骤动 ,使得公共伦理问题进一步凸显 ;公共伦理的重建 ,一方面需借助法律制度作依托 ,另一方面需通过价值内化的途径从底线伦理开始培育 ,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者们大都从经济效用的角度来谈经济伦理,而对于经济伦理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功能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经济伦理应该从伦理角度来考察、规范经济活动并对经济活动的不良后果进行矫正;经济伦理还应该培育对市场行为主体权利和公众权益的尊重意识;经济伦理不应该只在经济学内部讨论问题,它应该不断从伦理学、法学等学科不断汲取资源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8.
差序式治理是华人家族企业组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治理并不能简单地视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其治理形式甚至是华人家族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这其中,关系信任是差序式治理的基石,在转型期制度信任缺失的情境下可以降低治理风险;利益互惠是维系差序式治理的重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企业的治理能力.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差序式治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视为制度信任的一种替代,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治理机制仍不利于华人家族企业的成长和生命周期的延续,华人家族企业要"家业长青",必须走向契约治理.  相似文献   
9.
对于分工现象,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创始人的亚当·斯密和迪尔凯姆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两人的视角颇为不同.亚当·斯密关注的是分工的经济意义,认为分工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一种自发经济秩序的形成;而迪尔凯姆认为分工的功能主要不在于优化经济,而在于它对社会秩序的整合意义.本文力图通过他们对于分工现象的阐释,比较初始阶段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在逻辑起点上和解释范式上的不同,并以分工观为例,进一步反思学科范式和现代社会科学体制中所需要的一种开放视域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关系资本"升格之合法性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光飞 《人文杂志》2006,(2):147-151
近来有学者把"关系资本"等同于社会资本,并进而着意强调"关系资本"的正面功能.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关系资本"不同于社会资本;在转型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工具理性营建的"关系资本"往往是对公共资源的掠夺,带有一定的"非法性"."关系资本"的升格会引发集体行动的困境不仅在总体上大大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一种普遍主义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