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徐一超  陆扬 《求是学刊》2014,(2):120-127
晚清政论多疾病修辞,"新时期"初期文论泛滥伤痕修辞,二者的差异透露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两种心态类型。有机增生性的内在疾病具有全局性、弥漫性;匮缺性的外受创伤则带有局部性特征,关联外来异质力量楔入以后分隔出的二元对立格局,极具"宣示价值"。吊诡的是,晚清知识分子的"疾病情结"在西方列强外部入侵下产生,"文革创伤"则起因于一个统一政权内部的变乱:"词"与"物"在此发生"错位"。"病"、"伤"修辞在历史语境中分别反映出"忧思-自省"与"控诉-自清"两种相异心态。这种心态转型与意识形态主流及其对立斗争思维的深度影响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雪扬 《老人世界》2011,(8):18-20
中国人喜欢用“琴瑟和鸣”“珠联壁合”等美丽的词来形容理想的婚姻。但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达到如此境界的夫妻可谓凤毛麟角。有这样一对夫妇,丈夫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妻子是少年成名的日本钢琴家,他们一起周游世界、同台演出,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品味人生的绚烂,他们演奏的《梁祝》更是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他们就是著名音乐家盛中国和小他20岁的日本妻子濑田裕子。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个出远门的山里孩子,凭着妈妈嘱咐他种下的树找到了回家的路。我们现代都市人回家的路上,还残有着多少诗意呢?还会有一棵棵迎风起舞的、如同妈妈召唤般的树吗?  相似文献   
5.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群 《中国藏学》2005,2(4):38-56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墀祖德赞幼弱即位,由僧相辅政过度崇佞佛教,将僧相拔擢于首席宰相之上,破坏体制,激起贵族集团的怨怒;大兴寺院,供养大批不从事生产的僧侣,造成财政的负担,也因此不得不对外采取消消极政策,全面求和以维持已有之疆域.吐蕃在其主政下,迈入了衰微崩解的局面.因此将其此拟为吐蕃三大贤君,只是惟宗教史观治史,不是历史本来之面目.  相似文献   
6.
许多南非白人对祖鲁人是怀有相当敬意的。作为工人,祖鲁人是很多金矿和工厂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精力和技术是众所周知的。在城市的团体领袖、体育明星和知识分子中,祖鲁人所占的比例很大。每当白人回想起祖鲁部落的往事时,他们既是敬佩,又是惧怕。在与白人发生冲突之前,祖鲁人有着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的国父是残暴的沙卡(Shaka)酋长。他是一个非常残忍、但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统治者。十八世纪末,他掌握了一个小部落,后来征服了周围的部落,  相似文献   
7.
8.
2006年1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科技精英说,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唐代吐蕃的氏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吐蕃政局的发展,关乎于二因素:其一为宗教因素,是为苯教与外来宗教佛教之间的竞争与抗衡;其二就是更为重要的吐蕃氏族之间的合纵连横,及其与吐蕃王室的关系。若直言之,吐蕃的体制是为"贵族官僚制",推动吐蕃历史的动力,就是各氏族间的竞合。文章根据大量藏文原典史料,通过对唐代吐蕃各氏族的发展概况、各氏族与吐蕃王室的关系、氏族团的形成、各氏族的竞合、吐蕃王室如何寻觅合作对象和社会基础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唐代吐蕃的政治力与社会势力之间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吐蕃占领唐朝河陇地区以后,废弃该地区原有唐朝官制,建立军事占领区官制,于沙州设置节儿,取代原有的唐官刺史,亦即以吐蕃官员统治唐人,另由唐人出任都督,以辅助节儿处理唐人事务。然而,此套制度于蕃占沙州第七年,发生氾国忠等攻杀沙州节儿等蕃官事件,迫使吐蕃不得不更弦易辙,对沙州官员作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因此,有学者针对上述吐蕃的调整,以为批示S.6829v号及P.3613号二件牒状者,为当时敦煌最高官员乞利本,名为"润"之吐蕃人,并指认P.T.1089所载被任命为沙州节儿论的■,就是担任沙州乞利本的吐蕃人"润";并以此延伸主张"沙州节儿论""沙州乞利本""节儿论及州内权限的万户长"以及"节儿论汉人万户长",均为同一官员之不同官称;又以为沙州节儿有4个等级:节儿论、节儿观察使、中等节儿、小节儿,而节儿论、节儿观察使二者皆可以简称为节儿;亦认为敦煌汉文文书中的节儿监军正是吐蕃文文书中的节儿观察使、万户都护等等。文章主旨希望透过辨正上述的主张,对于吐蕃占领敦煌以后所设立的职官以及统治机制,有更为清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