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的生态政治运动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转型,即逐渐走向生态政治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致力于维持现存政治形态下的经济突破,虽带来经济的超常规增长,亦不知不觉陷入总想避免又无力回头的"先污染、后治理"状况.频发的生态危机与低效治理模式的"错配"引发的"合法性"危机促使了生态政治化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政治形态的系统转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又往往使这一进程面临诸多变数.要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政治化的演化进程,就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态危机案例,动态演绎其中的互动利益博弈;即选取博弈主体,定位其角色,描述其博弈策略和技术.最后,在相关结论基础上,对中国生态政治化进程进行总体性描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县域的特殊情境,突破传统静态分析架构,重塑县域分析框架,探寻县域主政官员腐败的内在机理。通过梳理150个县域主政官员腐败案例,形成落马县域官员完备的变量体系,进而深入探究县委书记、县长腐败的内在机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特征上,官员的学历、资历与腐败金额具有正相关性,部分有家庭成员参与腐败的官员更容易产生严重的腐败;落马方式中,中央巡视组监督效果大于纪委查处及群众监督,省委巡视组监督效果相对最弱;任职经历中,腐败金额与“贫困县”“秘书”经历无显著的线性关系,但与“教师”经历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腐败金额与任职时长无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4.
经济性特区作为中国渐进式体制转轨的活性载体,承载着"先行先试"的导引功能。近年来,经济性特区治理困境因经济转型而日益显现。要化解治理困境,必须实现治理体制的相适转型,从而动态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然而,不少经济性特区的治理体制未能实现上述要求,内在表现为体制变革的失序,外在表现为向传统行政区体制的加速回归或滞后演进,这使经济性特区各生命期的原有阶段性体制效能难以发挥。在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的探讨中,应突破传统"结构研究模式"的思维局限,树立基于"核心行动者"逻辑的研究思维。鉴于地方政府作为纵向权力运行的"中间版块"已日益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里的核心行动者一般指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行政官员。在经济性特区治理场域中,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易陷入三重"锁定"之中,并易受制于四种制度效应,从而引致行为惯性的生成,这是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失序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5.
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民间生态政治运动促使西方国家生态政治的发展,这种发展直接内化为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外化为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环保行为的塑造和环保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污染相伴而生的中国现实亦迫切需要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应提升。当然,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提升涉及政府内外系统的诸多要素的形态、现状和走向,难以一蹴而就。内系统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纵横向权力关系和政府官员;外系统要素既涉及公民社会和市场领域的诸多主体,又涉及域外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论灾后重建中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重建能力的孕育和输出依赖于治理主体的意愿、利益和具体机制。政府在灾后重建中自然占据核心位置。然而,灾后重建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市场(企业)和社会(公民)力量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建构政府与企业对接的相关机制,提升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独立性,以及发育壮大NGO,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公民力量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以经济性放权为主线,展现了央地政府间的纵向权力分工关系的互动变化,这种变化虽然也存在因具体治理情境而发生过"先放后收"的情况,但经济性放权逻辑自始至终在持续,且经济性放权又逐步促成了政治性放权。伴随这一逻辑持续作用而至复杂制度变革,既为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生成提供了巨大制度空间,又通过制度本身的规引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型塑。制度空间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主动性制度变革创造的制度空间,以及制度移植中多元博弈与制度非耦合状态客观创造的制度空间。制度规引包括正式制度的规导和非正式制度的浸润。正是制度空间的环境条件及制度本身的规引组成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的生成线索。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执政理念与现存制度安排的变化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宏观环境和制度保证;区域公共问题的急剧滋生迫使政府进行治理方式上的变革;国内外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案例为我国的制度创新提供了知识积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区域公共管理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巨大的制度设计成本导致制度变迁的难度加大;决策者的特殊利益导致制度供给和执行复杂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改革呈现必然性、渐进性与多样性、不平衡性及一定的不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中央政府选择性试验模式下的渐进式体制变革,释放诸多发展元素的动能,有效促成了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经济特区作为渐进式体制转轨的活性载体,或者说中央政府改革政策选择的"试验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导引作用。然而,近年来,经济特区治理困境逐步显现,表征多种多样,集中表现在政策、体制和功能三个层面。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动力衰竭是经济特区治理困境生成的内生性因素。基于心理契约违背模型,分析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动力衰竭的成因,表明了通过制度规引与愿景管理实现对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心理契约违背的防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话语主导着环境公共事务的走向,进而实质上决定着政治权力及经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西方生态政治场域来看,主要存在四种环境话语:生存极限主义环境话语、生态理性主义环境话语、生态现代主义环境话语和绿色激进主义环境话语。每一种环境话语都试图成为建构主流话语的主体,或者用自身认同的价值元素和叙事方式重组主流话语,从而决定环境公共事务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