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伦理道德问题乃当前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个体化视角切入,利用江苏省2013年问卷调查数据,描述了个体化进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个体化倾向的分布、类别、阶层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已逐渐把个体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但家庭依然在个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减缩社会底层比例都有利于消减"无公德"的个人主义,促进负责任的个体主义和"利他个体主义"。  相似文献   
2.
Logistic模型的系数比较问题及解决策略:一个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岩璧 《社会》2015,35(4):220
本文介绍了Logistic模型中经常被忽视的系数比较问题,包括同一样本在不同模型间的系数比较和在不同样本或子群体间的模型系数比较。研究者往往会沿袭线性回归模型的系数比较方法,但这是不恰当的,因为Logistic模型存在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残差变异)问题,所以模型间系数不能进行简单的直接比较。根据已有研究,本文总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五种策略,分别是“y*标准化”、KHB分解、异质选择模型、平均偏效应(APE)和线性概率模型(LPM),然后利用CGSS2006数据,以教育递进率模型为例,比较这些解决策略的异同,最后总结这些策略的特征及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洪岩璧 《社会》2010,30(2):45-73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洪岩璧  赵延东 《社会》2019,39(6):214-237
基于2008年至2011年间三期汶川灾区调查数据,本文假定应急救灾、恢复重建和重建结束三个阶段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存在差异,进而分析这一时段不同职业和教育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首先,在自评健康上,2011年呈现显著的教育梯度,而2008和2009年则无显著的教育差异。其次,在心理健康上,2011年存在显著的教育梯度,2009年存在较弱的教育梯度,2008年未呈现系统性教育梯度。第三,在自评和心理健康上各年份均未呈现系统性的职业阶层梯度。第四,稳健性比较分析表明灾区健康差异模式存在独特性。本文认为,在应急救灾阶段政府再分配能力骤增,提升了弱势阶层的医疗资源可及性,进而降低了阶层健康不平等。但该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重建结束、外部资源减少,不平等会回到常态社会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文献的梳理,指出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我国的教育分层逐渐从集体排斥转向个体排斥。但在当今教育扩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严重,集中体现在优质高等教育的获得上。同时指出国内对教育分层具体机制和途径的研究仍略嫌不足,尚有诸多问题有待拓展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洪岩璧 《社会》2017,37(2):106-132
本文利用两期CGSS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2005年和2013年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差异,并尝试从国家再分配能力变化的视角探讨其原因。首先,通过年度比较发现,所有职业阶层的主观幸福感皆有提升,但由于测量问题,需谨慎对待这一结论。其次,同一年度内不同职业阶层间的幸福感差异可以被收入变量和教育变量所解释。再次,中下阶层,尤其是农民和无业下岗阶层的幸福感上升幅度远大于中上阶层(管理者和专业人员阶层)。然后,用分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发现,这一阶层差异变迁和国家近十年在财政汲取和再分配水平上的提升有关。在2005年较低的宏观税负和再分配水平下,其增长更有利于提升较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但在2013年较高的水平下,宏观税负和再分配水平的增长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无差异化影响。这些结果说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再分配力量对人们生活机遇和福祉的影响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7.
8.
根据一项应届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博士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博士的性别、学术兴趣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其学术职业取向具有显著影响,女性、学术兴趣更强和家庭出身地位较低的博士更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学术科研事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道德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不容回避的现象。以一般信任度作为中介联结社会成员道德态度和道德实践的模型,可以解释个体或社会群体之间的道德差异。通过对道德态度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一般信任度对道德态度具有显著影响,但不能解释阶层在道德态度上的差异;相比于其他阶层成员,管理专业人员阶层更愿意帮助陌生人,但同时对社会总体道德状况更不满意。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在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上的分化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