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藩篱面前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人情味,这似乎已经成了社会共识,也似乎是这个社会的异质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前段时间,引人瞩目的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反映了人们渴求走近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自近现代以来,我们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根源,而“国民性”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现代化的前途与命运,其关节点真的在于我们的“国民性”?对“国民性”的认识,林语堂先生无疑具有独到之处。林语堂(1895~1976年)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他去世3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此文纪念林语堂先生。  相似文献   
3.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大势同调,现在的中国也处于“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热烈追求之中,于是“升学热”、“留学热”、“读书热”一浪高过一浪,其方向指针恐怕主要是为了“择业”,即在“下岗易”和“就业难”的局势下争得先机和处于主动。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高学历和职业选择在中国往往并不一定呈“顺势”,有时还出现“逆势”之怪现象,这就导致了当下流行的所谓“新读书无用论”。如何看待职业选择和读书之用,确立正确的理念;如何使知识增长真正地与社会结构、就业机制及政策预设结合起来,克服因制度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  相似文献   
4.
随着“五四”以来的文学和文化革命,中国传统社会的“五伦”被当成洪水猛兽进行了扫荡,这虽然为人的自由争取了一片新天地,但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正常关系却一样遭到了破坏。这是当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疏远隔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小品散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化语境中产生的,它与鲁迅等人战斗性的小品散不同,也与周作人的闲适冲淡、内蕴冷静的小品散同中有异。具体说来,它表现在特别注重性灵、激情和欢愉,其表达方式也是浩浩荡荡,如江河滚滚,有着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灿烂流逸的韵致。  相似文献   
6.
对人类来说,“交际”还真有点象空气,你看它不见,摸它不着,闻它不到,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类有着悠悠漫长的岁月,便至今人类仍被“交际”这座迷宫困惑着;在政治生涯中,多少英雄豪杰由峰巅跌坠崖谷;在商场中,多少巨商富贾一夜间一贫如洗;在爱情婚姻中,多少才子佳人肝肠寸断,……对每一个人来说,要在“交际”的汪洋中乘一叶扁舟而能自在漂遥,那谈问容易!没有“交际”的艺术,那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交际艺术有着十分丰富、深邃、变幻的内蕴,这里,我仅就又际中的“进手退”艺术谈谈我的理解。在人海车海的北京城,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前后,林语堂研究全面启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间,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许多研究颇有启发性。但在今林语堂研究中,少年儿童视角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实,林语堂有一个独特的少年儿童世界,这既是他自己的,也包括被他形塑的。林语堂还形成独到的少年儿童思想,这在教育、人生观特别是自由、快乐、游戏、梦想中成长的问题等方面最为突出。林语堂的少年儿童文体也值得研究,诸如童言无忌的放逸言说、要言不烦的追问方式、孩子心性的话语表达等都是如此。少年儿童视角之于林语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具有思想性、价值观、人生意义与文体模式的重要存在,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文化也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代作家梁遇春、丰子恺、林语堂、钱钟书和张爱玲的散文艺术风格的分析 ,清晰勾勒了中国现代随笔散文发展的内在线索 ,以及西方essay与中国散文艺术相融和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文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业化浪潮、大众文学的双重冲击下,文学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纷乱无序的“无名”时代,而文学的这种无序状态,实际上是价值观念混乱、价值立场缺失的必然结果。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坚守人文主义的立场,维护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尊严,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学命运的学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文学评论》、《东方文化》杂志和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于 3月 15日-19日,在华南师大举办了“价值重建与 21世纪文学”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我们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言发表于此,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不同,林语堂追寻人的本体意义,强调享乐、个体及人格修炼;重视审美人生,倡导“美”、“爱”和“自由精神”;喜爱平和雍容的文化心态,力避焦虑和粗糙。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显然是相当有意义的。当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并非尽善尽美,而是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时代感和社会历史性;对物质文明的价值估计不足,缺乏伟大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