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党在各时期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富农虽然带有很重的封建的和半封建剥削性质,但一般都自己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农民的一部分。他们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一般可以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革命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富农的生产在一定时期中,对革命还是有益的。因此,富农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如果政策得当,一方面可以孤立地主,把地主驱逐到更加狭小的阵地上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农,防止侵犯中农的利益,巩固贫农与中农的团结,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富农问题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时间跨度大,加上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党的富农政策处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整之中。期间出现过不少曲折,特别是多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本文力图反映我党富农政策演变的全貌,并探求政策变化的历史动因,对政策本身略作评价。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初期,随着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国是,中共方面提出了国共和谈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基本方针,最近,有同志提出质疑,认为应将这六字方针改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八字方针。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其一,“和平、民主、团结”的基本方针不是学术界后来概括的,而是毛泽东在1945年勺\二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们现在的D号是“和平、民主、团结”;过去是“团结、抗战。进步”。其二,将“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四点并列是重庆县高等级会谈期间国共双方妥协的结果。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决定在井冈山"安营扎寨"经历了三湾改编初步酝酿、古城会议基本决定,大苍会见落实三个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既不能说是茅坪、也不能说是茨坪.因为它们互相依存,作用、地位和侧重点不同;袁文才、王佐被误杀的内因是边界党组织与袁、王的矛盾和误会,外因是中共"六大"的决议;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是朱、毛总结了集体的智慧在一打永新前后口头提出,1929年毛泽东在他起草的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将其形成文字.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的内涵科学、丰富。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皖南事变中的国民党参战部队王建科皖南事变是由顾祝同、上官云相直接策划指挥的。但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具体部署情况如何?笔者根据有关资料,作一粗浅探讨。顾祝同所属的第三战区的作战区域包括皖南、苏南、浙江、福建以及赣东。第三战区下辖第十、第二十三、第二十五、第...  相似文献   
7.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依据、特点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它科学的依据和鲜明的特点,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8.
长征初期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围堵及其失败王建科,刘守仁在现代史研究领域,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但也不无缺憾之处,诸如对遵义会议以前红军长征的情况、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的围追堵截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过去我们常说,“左”倾中央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相似文献   
9.
张闻天何时离开党内总负责人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闻天何时离开党内总负责人的位置王建科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核心层在进行内部分工时,决定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但张闻天何时不再“负总责”,多数论著忽略不提,或语焉不详。张闻天1931年留苏归国,担任中央宣传部长,不久进入临时中央政治局核心层,地位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的图形、图画中,有许多以隐语形式谐声取譬的作品。有的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了谜底,有的则不甚明了。本文揭示了一部分图形、图画的隐语谜底,并分析了这种为趋吉迎利而谐声取譬的民俗心理、观念及思维模式,认为这种观念已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