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先秦名实之辩与“不可说”论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思想中始终回荡着一个声音:“不可说”。“无名”、“不可言传”、“言不尽意”、“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所有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有……是不可说的。这一思想以各种各样的面貌出现在诗学中,有时对语言作为传达意义的工具表示怀疑,如“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有时甚至把语言视为意义的障碍,似乎恰好在语言不在场的时候,有意味的东西才露面,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习见的说法是“言有尽,意无穷”之类,认为意义有可能在语言已打住之处继续伸展。中国诗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不可说”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静观”、“意象”、“意境”、“隐秀”、“神韵”、“形神”、“含蓄”、“妙悟”、“平淡”、“浑然天成”、“象外之象”等等。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因其杂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个性鲜明的文风被誉为一个"人文学者",一个当代并不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个"自由思想者".相比之下,对于他的小说艺术,人们的接受多少有些迟疑和保留.在知识界,人们似乎更愿意把王小波视为我们时代难得的学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优秀的小说家.然而王小波真正热爱和专心从事的是小说创作,或者按他自己的说法,小说才是他的"正业".1王小波自幼喜欢读小说,二十来岁开始尝试写小说,为了专心写小说,于1993年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如果不首先了解王小波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很难真正进入他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3.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在言意理论中,《易传·系辞上》所载的这段话历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明确提出了两个命题:“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第二,从汉代以来,《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以上两个命题自然关系到如何解释儒家的语言思想问题。儒家坚持“正名”、“立言”、“宗经”等,那么,“言不尽意”与上述思想是否构成矛盾?魏晋玄学家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无意于以陈染或陈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例如以陈染为个案深入女性写作的腹地,或借陈染的本文操练一下颇为有趣的症候式阅读;那么,阅读陈染大部分小说或散文,你大概不会体验到津津有味的感觉,你甚至可能会生出些许厌倦,尤其是当你一篇接一篇地阅读《潜性逸事》...  相似文献   
6.
老庄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可有可无的影子,庄子提出“卮言”和“不言之言”,试图把语言的自性完全消解到存在之中。然而语言具有自己的生命,它常常突显自己,而遮蔽了本真的存在或道。在老庄贬低语言的各种表述后面潜藏着对语言的惧怕和警觉。老子追寻宇宙的本体即道,认为道存在于语言之外,因此主张“无言”,庄子从“有言”的认识论入手把道从客观的本体内在化为人的精神境界,然而庄子并没有因此而突破本体论的语言观,因为他仅仅注意到语言的遮蔽性,而忽视了语言对存在的彰显。在庄子那里,道作为一种内在的体验仍然被保存在“无言”之中。然而,正是“无言”的追求激发了言说的激情。于是,道在“有言”与“无言”中显现  相似文献   
7.
来者止步     
上小学四年级时,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我们把它装点得十分漂亮,浅绿色的窗帘,象征着生机:雪白的墙壁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洁净的地板,简直可以当镜子;长长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我爱看的课外书。整个房间真是一尘不染。  相似文献   
8.
我最先读到的《卡夫卡传》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1月版的《怪笔孤魂—卡夫卡传》,著者是日本的三野大木,译者是耿晏平;后来又得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4月版的《卡夫卡传》,著者是联邦德国的克劳斯·瓦根巴赫,译者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不可说”论及其诗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不可说”论及其诗学影响王柏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就人们使用语言的日常经验而言,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当语言有效地传达了说话人的意思,说话人就不会意识到语言的存在;人们对语言的注意往往是从“言不尽意”或“不可说”开始的。于是,在一些关于语言的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