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泰戈尔笔下中国形象的生成和演变,可概括为想象中国、阅读中国、展望中国几个大的过程。来中国之前,泰戈尔根据间接了解,既对想象中“富丽的天朝”之古代中国形象寄予了热切向往,又对近代以来“含泪的中国”的命运寄予了深切同情。以来华后的所见所闻为基础,泰戈尔对中国这一巨大文本进行了现实阅读和接受,有对自然风物较为客观的描述,有对中国这一人文乌托邦的钦羡和赞美,也有对处于现代转型期中国的洞见与误读。在欣喜与落寞的双重心境下,泰戈尔对中国的未来进行了倾情展望。  相似文献   
2.
"阿三"考     
阿三,是一个关于印度人的套话.它出现于近代,活跃于现代,在当代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这个套话符指关系的变化,实质上是中印关系迁衍流变的一个微小而生动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4.
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他们正确地处理了在东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由多元文化的冲突带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凭借对现代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对现代表述方式的不懈追求得到了西方文化界的认可和接受。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获奖频率突然加快,是以东方文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标志和体现。以后殖民文学视角分析几位英语作家的创作,可以引发对东方民族文化现实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汝良 《东方论坛》2021,(5):97-107
《大唐西域记》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和跨语言特征,是一部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文本.相应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大唐西域记》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其深邃意蕴,突显其学术价值.同时,对《大唐西域记》为代表的众多性质类似的古籍作品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实现其现实意义,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的学术空间,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汝良 《南亚研究》2012,(3):125-143
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印度地方博远、物类丰聚,圣贤叠轸、仁义成俗,杂技幻术神异奇妙,医术、天文历算等先进发达。同时,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印两国间友好交往的坚实基础,中国文人对佛国印度进行了缺席想象、在场阅读和倾情创作。以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对古代中印文化交流进行观照,既是对古代中印关系的一种印证与补充,又可从中得到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提要]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中,玄奘记载了一个“烈士传说”。对于这个故事宗教背景的解读,目前有不同意见,“宗教背景不清楚”和“道教背景”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两种。实际上,该故事在形式上采用了典型的框架结构,外壳故事的宗教背景是印度密教,而非道教;内核故事则是一个佛教故事。厘清该故事的宗教背景,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唐西域记》的价值,考辨七世纪前后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状况,止息相关争论,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朝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考察朝鲜高丽王朝后期著名文人李齐贤笔下的中国形象,对研究两国间的友好交往有重要意义。李齐贤笔下的中国形象,大致可概括为游历视野中优美的自然景观、交往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人文乌托邦和心理重负下的强势“他者”几个方面,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引发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阿维斯塔》是一部重要的东方文化经典,其研究价值体现在宗教、哲学、神话学、历史学、文学、美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国,《阿维斯塔》的译介和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汝良 《东方论坛》2011,(3):111-116
19世纪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在社会背景、民族激情、文化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关系。同时,论战思想家个体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接受,时代语境间亦不乏主动或被动的渗透与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