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丁谓作为研究对象,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不可忽视却又被一直忽视的反面人物,更因为其行为代表了有别于绝大多数传统士大夫的另一种类型.他与真宗之间的关系,也是另一种类型.丁谓是在士大夫官僚政治业已形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纵观其一生,可以说是以理财而显其能,以言"大计有余"而铸其奸,以擅权成其恶.前期的丁谓,与王钦若专事阿谀不同,尽管他也迎合皇帝,但主要是靠才能和苦干.让皇帝感到缺其不可,从而与皇帝建立了牢固的关系.后期的丁谓则是一朝权在手,"得志便猖狂",一改其过去谦恭的态度,不仅凌驾于朝臣之上,更凌驾于皇帝之上.皇帝完全成为他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作为真宗朝的最后一个宰相和仁宗朝的第一个宰相,他的专横跋扈,开了后世权相之渐.而他所一手掀起的政争,则是开了宋代党争之滥觞.丁谓的政治行为本身,为我们观察士大夫政治下权相专权提供了一例早期的典型个案,而丁谓所开创的君臣关系也成为我们考察皇权演变的一个异例.丁谓的专权以及运用皇权于党争的事实,正可以使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似文献   
2.
本文属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式的个案考察,藉此阐述笔者主张之宋元变革论.对于出生在南宋江南的元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公望,本文考证了其迄今为止尚不清楚的家世与生平事迹.并且以黄公望的生平为线索,打破王朝界限,在同一个帝国的视野下,通过论述黄公望身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试图揭示历来被忽视的从南朝到南宋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成为经济、文...  相似文献   
3.
关于岳飞诗词,笔者曾尽数年之力,从诸多文献中,辑出17首。撰成《岳飞诗词辑考》一文(载  相似文献   
4.
时至公元1043年,也就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大宋王朝已建立了八十多个春秋。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面对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范仲淹临危受命,出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发动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以《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改革纲领,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厚农桑、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这些切中北宋政治时弊的改革措施,除个别项目外,大多数都在庆历三、四年间颁行实施。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仅进行  相似文献   
5.
(上接第四期第84页) 四、权臣独裁的秘密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我想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李沆说丁谓不可使之在人上的注脚.实际上,丁谓在仕途上并没有遇到什么奇迹和殊宠,他确实是靠着实干和迎合,一步一步爬上了参知政事的位子的.  相似文献   
6.
7.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晚年曾知杭州,在《咸淳临安志》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然而,范仲淹早年还曾两次短期到过杭州,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这些事实,则是鲜为人知的。笔者在撰写《范仲淹诗文编年校证》时,涉及到这些史实,现考证如下,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苏颂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苏颂的评价,主要着眼于科技史方面。诚然,苏颂在天文学、药物学等方面的重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这些贡献,甚至在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有其显著的位置。然而,苏颂并不是一个埋头于实验室、不问世事的纯科学家,他首先应当是一个政治家。苏颂生活在北宋中后期,亲眼目睹与亲身参与了北宋两次重大的改革运动——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并被深深地卷入党争的漩涡之中。通过他,我们可以窥见北宋中后期政治史、特别是党争史之一斑。因此,研究苏颂,是不应忽视他的政治活动的。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对苏颂这个历史人物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9.
自近人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提出岳飞《满江红》词真伪问题后,夏承焘先生又撰《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详加考证,断为伪作。去年港台报刊又提出这一问题,讨论颇为热烈。略览众文,以认为此词是伪作者居多。但综其主要论据,仍未出余、夏二先生之文。即:1.《满江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人口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关于北宋的人口统计,《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一条未曾发覆的源自国史的错误记载。因辨误而罗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统计数据,由“丁”“口”记载之异引发问题意识。参稽《宋史》《宋会要》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相关记载考证,认定宋朝人口统计的“丁”“口”均为承担赋役之人。进一步运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方法,通过对《永乐大典》收录方志史料的考察,为“丁口说”增添证据。同时根据迄今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金史》《元史》中关于金末和宋末的两组人口数据,以及《通鉴续编》中关于北宋前期西北地区的人口数据,对10至13世纪的中国人口已超过1亿的学界既有推测,做出了补充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