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章亚昕 《文史哲》2005,(2):79-84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诗则从抒情小诗到现代史诗,再从讽刺诗到哲理诗。“钟摆”的形态,意味着新诗处于文体的草创阶段。由于草创期没有确定的文体规范,诗人就在诗感、诗观与诗运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最佳的艺术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2.
<正> 著名的朗诵诗人高兰,是我国朗诵诗运动的开拓者,又是声情并美的朗诵诗作的不懈追求者。研究他的诗作的艺术,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繁荣朗诵诗的创作,将有非常的积极意义。高兰是抗战期间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的一面旗帜。他以自己丰富的艺术实践,为朗诵诗体的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其它文体一样,朗诵诗具有特定的艺术要求:它必须声情并茂,晓畅传神,使朗诵者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强烈地吸引,并且感染听众。这  相似文献   
3.
章亚昕 《齐鲁学刊》2005,(6):97-100
搞要:新诗运动的时代背景,造成了演进历程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在功能上新诗追求强化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号召力,在结构上新诗需要保证审美愉悦性和耐读性,新诗的发展历程遂形成摆动在结构与功能二者间的轨迹。在新诗运动中,功能性追求的结构化倾向是最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显示了求实创新的新诗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新时期文学,已历时十年。对它的功过是非的估价,从去年北京的“新时期文学十年”讨论会开始,评论界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不能仅限于回首既往;正视它的现状,特别是展望它的未来,已成为评论界、创作界和广大读者更为关切的“热点”。今年九月,本刊邀请十几位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同志,以“当代文学的现状与未来趋向”为题,进行了座谈。同志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表现了相当的理论勇气和探索精神。现将发言摘要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5.
孔孚现象有意想不到的复杂性,有文化心理学的,有审美心理学的,也有人格心理学的——孔孚属于东方神秘诗派,这属于向内转的内向型文化。这个诗派力图走出现代文学的教科书传统,追求诗的空灵玄妙,而中国文化原本是诗文化,这就涉及了文化重构现象。诗文化也就是士文化,诗是士用来言志的,言志是表达士的人格理想,士在宫廷与民众之间,其理想是“雅”,也在宫廷的“颂”与民众的“风”之间。“雅”是空灵玄妙的,它用诗品来象征人品,以风格来表达人格。中国艺术精神最讲究情调,便是出于人伦鉴识的需要。所谓文化重构,是从西方神秘主义回到东方神秘主义,重建诗国的荒废家园。再说,孔孚山水诗是主动为山水诗传统接线的,接线就是要回到诗的老家,不折不扣,是文学寻根现象,而且,无疑是寻到了主根。冯文炳《谈新诗》说温庭筠“真是令人佩服,仿佛风景也就在闰中,而闺中也不外乎诗人的风景矣”。其实,山水诗的对象不是自然美而是人格美,风景即心境,山水是人伦鉴识的象征性语言,看司空图的《诗品》就可以明白。寻山水之根亦即寻人格之品,它所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精神境界。不能说写山水诗便是出世,  相似文献   
6.
近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1840—1873年,偏重于以阳刚之气取代阴柔之道,那是个极看重整军经武的年代,强国的欲望使文风发生变化,国威系于军威,忧患促成尚武,文风大变,使杂文学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中期为1873—1905年,当时维新之风盛行于世,诗、散文与小说的“革命”,乃是为了“新民”,主要着眼于功能而看重文体的结构,如此便导致了广义的纯文学体系的萌生,文学与非文学逐渐两分,各类文体渐渐形成现代艺术的雏形,文体结构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尺;由于崇高艺术所强调的史诗意识及重陈述讲再现的创作倾向,从而促成了具有启蒙功能的近代文体。后期为1905—1919年,伴随现代文学观念的出现,不仅有戏剧改良,从而使近代文体系统更完整,还出现了基于西方美学的文学观念,产生了美育的自觉,因而中国近代文学观念逼近了狭义的纯文学体系。开始形成了以崇高艺术运动为依托的近代美学体系,成为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7.
<正> 由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社联、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出版总社联合举办的臧克家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四月在济南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六十余名诗人和评论家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讨论的论文计六十余篇,内容涉及臧克家的人格与风格、诗体与文体、文艺思想与创作方法,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新的拓展。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臧克家诗的风格臧克家曾两次南下,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坎坷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性格,也磨亮了诗的风格。有人谈到;他的诗,蕴含了在苦涩中嚼  相似文献   
8.
犁青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无拘无束的文思、任情适性的浪漫、活力盎然的创造、如痴如醉的激情,因此可以名之为"酒神气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心态的表现,侠骨似乎比才气更令人倾心。看戏的女孩子说,她们不喜欢酸溜溜的小生,也不喜欢凶兮兮的花脸,倒是武生往往能牵动她们的目光。似乎有种大侠情结在起作用,面情结便是包蕴本能冲动而又持续活动于无意识中的愿望。唯其如此,文人才会去写武侠,而武侠小说又成为成年人的神话,人们常把自己代入书中的主人公,做白日梦,以武生的形象粉墨登场行侠作义,并从中得到极大的快感。于是,阐释解说大侠情结,便有助于我们把握自身的文化心态。一侠与东方生命意识不可分割。中华民族在进入农耕时代后,依然保留着渔猎时代的记忆与本能。拆个字看,如果俗是人之谷,仙是人之山,那么侠便在仙与俗之间,代表道教超凡拔俗的意向。我们知道,在一些转述道教神话的武侠小说里,行侠实在是修仙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现象不同于何其芳后期现象,他们都经历了诗意的流失过程,但何其芳的失足在于顺应政治抒情传统,而郭沫若则是这一传统的建构者。换句话说,何其芳在向传统认同时丢掉了自我的主体性,郭沫若则在为新文学奠基的同时,进行着艺术个性的自我消解。对于郭沫若而言,诗意的流失是个价值迷失问题。消解,然后诗人散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