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政院,为清末“预备立宪”在中国首次设立的全国性议事机构,是对代议制的草创和尝试。在近代中国的宪政进程中,其走出了第一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从1907年筹办伊始,资政院的主要活动,即两届常年会议。1910年第一届常年会,已有人作了一些研究;而1911年第二届常年会正值战乱,致使史籍散杂,迄今尚无专论之文。有鉴于此,笔者仔细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和报刊记载,拟就一些主要问题,初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正确、全面的阐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对目前通行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著作的体系,应当进行改革。体系改革问题之一——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究竟应当写什么?目前通行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和教材,基本上是以“战争加革命”为骨架,按“高潮”分阶段连接而成的。八十年的历史,除了战争还是战争(国内革命也是一种国内战争)。社会经济的叙述只追随于战争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在宋代另开海外贸易之前,一直是中西交通的枢纽。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联结中原与西域、中亚以至欧洲的“咽喉之地”,当时被誉为是“华戎所交一都会”(《续汉书·郡国志》引《耆旧记》语)。敦煌也就成为“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范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之一。  相似文献   
4.
清末“预备立宪”宣布前后,清廷两次派员出洋考察政治。对于第一次考政,学界已有所重视,而对于第二次考政,迄今尚无专论之文。笔者认为,如果说第一次考政推动清廷作出了“预备立宪”的决策,那么第二次考政,则进一步帮助清廷确立了“预备立宪”的模式,即日本明治宪政。因此,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明治宪政的模仿关系密切,而这种模仿,又对“预备立宪”的进程和结果影响重大。本文即由此入手,初步作些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代表张謇,在武昌起义前一贯主张立宪,在武昌起义后转为拥护共和,其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相当深刻的。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张謇从立宪到共和的转变,却简单从事地一骂到底,什么“欺骗”、“伪装”、“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对此需要深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说明敦煌学,在我国已走过漫长的近八十个年头。其间,敦煌学专家辈出,敦煌学论著如林,目前,敦煌学已成为一门众所属目的热门“显学”。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如资料大批散失国外等)和敦煌学本身的复杂性,中国敦煌学虽然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有些带根本性的基础理论问题却长期未能解决,诸如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和特征、敦耐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我国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所以。总结以往敦煌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探索规律,弄清关键问题与薄弱环节,从而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敦煌学已成为我国敦  相似文献   
7.
在《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兰州学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一文中,我们对敦煌学的内容作了横向划类,分为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宗教、敦煌文学、敦煌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敦煌科技文献研究,敦煌版本文献研究等九大类。本文拟对我国敦煌学发展史作一纵向探讨,如有谬误,请各位学者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清末五大臣在出洋考政归国后,所提出的仿行宪政的主张和方案,系统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上层部分人士对宪政的认识和谋划,从而推动了清廷“预备立宪”的实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不失为一种开明之举.但由于五大臣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皇朝“起衰救危”,因而他们的主张和方案得不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 设置议院,是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资政院,只是清廷在“预备立宪”中所成立的“预备”议院.该院从1907年宣布设立到1911年自然解体,始终未能真正起到议会的作用,但作为立宪派精神领袖的梁启超,为了推动宪政运动的需要,一直对她倾注了极大的热忱.由于梁启超当时流亡在日本,其对资政院的影响,主要通过《政论》、《国风报》、《时报》等立宪派所办报刊,通过政闻社等立宪团体、徐佛苏等国内立宪派骨干去体现.考察此间梁启超的活动种种,可从一个侧面反映立宪派对资政院乃至对整个“预备立宪”的态度,有助于深入了解清末政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九年,是我国敦煌学研究由前一时期的编目、考订、辑佚、绍介准备阶段向着正名、探源以及跨学科探索的高层次进展的阶段,是一个走向成熟、获取成果并向纵深展开的阶段。在此时期的变文研究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向达、孙楷弟、傅芸子、周一良、关德栋和刑庆兰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