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扩大内需的意义与途径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中国经济体内需不足的结构性缺陷进行了分析,立足现实对扩大内需的意义及途径进行了再思考。扩大内需对于确保国家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有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价值。我们首先要以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加内需,极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断增加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其次要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促进内需,明确规定劳动报酬比率,充分发挥工会维权功能并切实加强对第一产业的保护;最后要以再次分配的合理性保障内需,破除二元经济的顽固性,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并提高税费收缴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探讨,找到走出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困境的出路.通过办学方式改革和教学改革,打造实用中职计算机专业.  相似文献   
3.
制度研究存在多种范式,以往无论是社会学的"结构决定论"、"理性选择理论",还是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关注的焦点或理论前提都集中在了制度上,而忽视了行动对制度能动的反作用,致使其理论视野"作茧"于制度本身。在针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制度研究中,应当克服以往"单向式"研究的不足,努力融合社会学与经济学制度研究的优长,把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既要研究制度对行动的限制,又要研究行动对制度的反作用,从制度与行动的双重关系这一实践逻辑入手,用新的范式——"互动式"研究来代替以往的"单向式"研究,进而明确制度与行动是不可割裂的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有超前的意识,打破传统的事后算帐的管理模式,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严格以财务预算控制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发挥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布坎南以经济人范式为理论起点,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中,用个人主义方法论深入分析西方社会的各种经济与政治事实,在经济与政治双向互动的重构中,把原来孤立的、没有在一个更大框架内探讨的经济与政治的共同问题联系起来,使二者走向融合、统一;并论证了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出政治决策过程及结果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制度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宪法经济学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利益集团与政府和官员之间的互动行为是造成政府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政府或政治家及官员也都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利益集团和选民与政府或政治家及官员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规则、制度和宪法是约束和控制政府或政治家及官员行为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意识形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和清算资本主义从物质到精神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并以此奠定无产阶级获得解放、夺取政权的理论基础.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中,把其确立为无产阶级科学的意识形态;继列宁后,卢卡奇和葛兰西又从无产阶级巩固政权反思自己的阶级地位出发,补充、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批判,然而,当代马克思主义时刻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和平演变的威胁.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解释新时代中国社会现状及未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提供丰裕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从社会人文性上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构筑。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体的选择不仅决定着自身命运,更影响着群体人际关系与人居环境的生成。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而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必须理解人、认识人,才能做到以人为本,若离开了“人”一切将无从谈起。以人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为逻辑起点,人具有三重生命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又在于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命过程亦即三重生命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