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詹冬华 《文史哲》2012,(5):17-28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与早期文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意义和逻辑关联。《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了先秦时期时间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双重转变。"天文"是"天时"的外化形式,在先民的意识和行为中经历了"自然时间神灵时间道德时间"的降解过程,它构成了"人文"的逻辑前提。"人文"追求永恒的道德典律,呈现为一种"超时间"。"天文"与"人文"都是"道"的变现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文学的本源,并对后世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孔子时代,时间与神灵、王权进一步剥离,呈现为一种天人相参、活泼机变的时机化时间。"人文"的内涵更加明确,主要体现为"仁义"、"礼乐"、"中庸"、"君子"等富含时间意蕴的价值新标的,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影响到孔子对文艺本质功用的认识及其时机化的解诗方式。孔子所提出的"游于艺"与"成于乐"等诗学命题具有丰富的时间意蕴,它显示了一个"时者"看待文艺本质功用的存在论视角。"游于艺"亦即"游于时",是在一种非对象化、非现成性的审美时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取象于天时的"乐"昭示着天地大化不断创生的过程,同时也在"既济未济"、"终始"的转续中凸显生存本身的"无竟性"。孔门师徒以时间性思维解诗,多在诗歌情境的转换中引发领会仁德等重大问题的时机。  相似文献   
2.
东晋佛玄合流后,僧肇以中道空观的思维方法来解读时问,其结果是否定了时间的现实性和客观实在性,这是一种真正的时问空观思想.这里的"空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将时间看空,看成虚幻的;二是将流动的时间空间化,也即以空间来观照时问.在这里,人们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考量无情的时问之流,它外在于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世界的虚幻之中.只要心念不执著于时间的任何一种性相,个体就能超越时间,从而臻达解脱之境.僧肇的时间空观思想对后世佛禅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时间与空间不可析离,而作为一种蕴涵审美意味的空间性体验,山水诗境必然与时间意识紧密关联。考察中古时期的诗作可知,不同的山水体验方式取决于人们不同的时间感知方式、对时间流逝的态度以及人们打量世界的眼光。中古时期的山水诗境中渗透着两种时间意识:一是绵延,一是空观,两者相互缠绕,互相对抗而又缺一不可。正是这种时间性悖论,使得诗人一方面要打破时迁物变的时间宰治,另一方面却免不了流露出昭光不再的感叹。也正是这种悖论,使得山水诗境既显得空灵静谧,同时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南宗禅的"顿悟"追求在瞬间达至永恒,强调不执著于诸法的流变无常,而一任心念的顿然转换.因此,其对过去与未来都不关心,既无所保留,也无所期待,它只在当下的显隐、生灭交替中洞见时间的本相.禅宗的顿悟还表现于对时间的圆融性体验.在这里,时间前后互摄,彼此映现,原有的时间秩序被打破,时间呈现为一种灵动活泼、圆满自足的状态.禅宗的时间体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开放敞亮的襟怀和姿态,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并在对碎片化、"非历史"的时间感的深刻反思中追求永恒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玄学中,郭象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很有代表性.他不仅以理论的形式总结了自汉末以来文人对时间迁逝的集体性咏叹,而且以超前的理论眼光透析了时间的本相,并将时间迁逝的问题有效地引入到生死解脱的本体求证中来.更关键的是,郭象进一步加快了庄子世界中的自然万化流程,并以无数的瞬间点来切割绵延.尽管这种瞬点时间观念只是一些萌芽,但为以后佛禅的时间空观思想入主中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复古思潮的时间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说到"复古"就是回到古代,返回到过去时间.这种理解是基于一种现代线性时间观亦即自然进化论而发的.实际上,中国古代屡次出现的复古现象是与古人的时闻意识相贯通的.复古观念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倒退,其时间性的依据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们对过去时间的美好建构;二是中国古代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循环时间观.事实上,古人很少是纯粹为了过去而过去,他们每一句言论都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而发的.复古只是一个旗号,是出于正名的需要,其真实的动机是为了"通今".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8.
詹冬华 《江淮论坛》2005,(4):100-105
"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论述文学演变问题时,古人经常会将文学同"时"和"势"等范畴联系起来.时、势所揭示的都是古人对时间的某种理解,将文变与时、势结合起来,已经透露出古人对文学和时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时"不仅仅是指"时代"的意思,它还指成就某事的诸条件的遇合,有什么样的时,就有什么样的文,时变而文亦变."势"是一种趋向性的力量,随时而变,其展现的是文变的某种时间性图景.  相似文献   
9.
詹冬华 《云梦学刊》2009,30(1):111-115
在阮籍的诗作中.对时间的体验和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内容。其对生命的迁逝感并不是源自一般的行乐思想和功业意识,而是表现为对时间流逝本身的焦虑与恐惧。诗人试图以一种诗性的想象超越现实时间之网的缧绁,回到时间发生之前的原始混沌,重建理想的时间秩序,并藉此释解生命的焦虑与困惑。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进行身份认同的指纹,也是其发展求变的精神命脉。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刷新文化主体的思维,提高原创能力;其次要将文化的求新求变落实到个体现实的生存境遇之中,注重其实践性和当下性,同时还要实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