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在吴方言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区别于他处的方言,俗话说:“阿拉”“阿拉”上海人,“的儿”“的儿”杭州人,“个图”“某图”诸暨人。可见“个图”“某图”在诸暨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意思是“这里”“那里”。但是诸暨人大都不知道这两词从何而来,怎样写法?外地人对这两字也有所耳闻,但总认为是诸暨的“土产”,不能登大雅之堂,便动辄以此取笑诸暨人。其实,这两词大有其来历,语言工作者有研究的必要。在此,笔者对此两个词的来源略说一二,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2.
“西施浣纱”,千古流传。王羲之游诸暨苎萝村特题“浣纱”两字。这里的“纱”至今没有确切的解释,有些书中含糊其词;有些书中讲到“母养蚕,女浣纱”,认为浣的是蚕丝。但蚕丝本身洁白无瑕,无需再浣。又据《辞海》释,“纱”为“棉麻纺成的细缕,可以拈线织布”。可见蚕茧缫出的是“丝”而不可谓“纱”。那么,西施浣的是否棉纱?史载,棉花直至元朝才从新疆逐渐发展到内地种植。显然,西施当时尚无棉纱可浣。排除了蚕丝和棉纱两种可能,就可以肯定,西施浣的“纱”,只能是麻类。从西施的出生地来看,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