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对"严肃"品格的极端强调和作家面临的沉重道德压力,给那个时代的一般文学造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但追求"轻松"的文学空间并没有完全消亡,反而以某种"反跃"的姿态出现.双方有意识的对峙和相互颠覆正说明"严肃与轻松"作为一种维度的存在.而作为"轻松"的文学,趣味主义文学思潮在当时则由三个流向汇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20年代初,亲历死亡威胁的周作人由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与否定开讲“生活之艺术”,由对国家、民族命运自觉承负的时代领潮人物一变而为彻底的颓废主义者;人生观转变之后,周作人的文学观也由坚定的“人生的”艺术派一变而为追求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趣味主义”,其间经历了由“教训之无用”到“文学无用”,由“文学无用”到创作的“自足”,由创作的“自足”再到“草木虫鱼”三个层面的理论转换;周作人不仅通过《语丝》《骆驼草》等刊物为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营造了必要的氛围,培养了作家力量,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合法性论述支撑,成为该思潮事实上的理论建构者,从而最终促成了这一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应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无关,是真正中国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股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的一种"中国式"概括;"五四"没有自由主义文学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或思潮,它形成于与左翼文学论争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目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一种极力拔高乃至全盘肯定的倾向,为给其以公正评价,本文分析了其无可逃避的逻辑悖论性.  相似文献   
4.
现在要来回顾20世纪的小说创作并作出某种意义上的总结,我认为,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时代激情与小说文体理性的纠结与生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5.
赵海彦 《中州学刊》2005,8(4):214-219
在中国现代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一些原为文学本体题中之义的现象倒成了"问题",通过对它们的考察既可以凸显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的多元性,也可以反证这一历史区间独特的文学写作氛围.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应时代主潮召唤而肩负起救国造民的责任实乃历史必然,作为严肃至刻板的政治化文学的一种补充或反叛,以追求轻松写作、趣味阅读为旨归的趣味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体现了辩证法的题中之义.本文分析了这一问题的由来,促成趣味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三种动力,三个流向等.  相似文献   
6.
应该说,在今天研究这一问题难免吃力不讨好.一方面,现实主义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长期"独尊"的对象曾给人们留下许多痛苦的记忆,以致许多人再也不愿提及;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它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已经说的很多,况且这种创作方法已经过时,探讨它已经没有什么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7.
启蒙的与浪漫的──五四文学主潮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的与浪漫的──五四文学主潮及其他赵海彦在研究五四文学思潮时,我们习惯于把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察。而这恰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即,与之对立的仍有一个庞大且不无生命力的旧文学阵营。分析五四文坛,这无疑是一种意念中的假设。很明显,旧文学在当时...  相似文献   
8.
“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对“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的解读赵海彦一、公众化写作:文学直接“为政治”的真义十七年文学,是通常所谓“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为政治”。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总...  相似文献   
9.
从“自我表现”到反“异化”——郁达夫文学观及小说主题阐释●赵海彦“异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本文中使用这一概念是指在中国现代普遍存在的人类生活的非人化现象。所谓“反异化”则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人道主义去指称起诉抗议非人的存在。如果依据外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五四”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深层文化载体是来自西方的个性主义。对于这种个性主义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种“西方化”的个性主义因使接受主体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双重隔裂而最终葬送了“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另一种认为,这种个性主义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土大夫隐逸文化的合流而显示出某些畸形特质,使‘五四”浪漫派作家与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其迅速消亡。本文认为,作为“五四”浪漫主义文化载体的个性主义始终是~种不完善的个性主义;其欠缺之处不在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