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和合文化及其现实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遂 《兰州学刊》2008,(6):146-148,165
中国以儒道文化为主导的传统和合文化包含了人与自然观思想、社会治理结构观思想、统治执政思想、人际交往思想及个人道德修养思想等五大基本思想。和合文化以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完整性及其思想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巨大的文化形塑功能。和合文化具有形塑出温和、稳健、睿智、克己的和谐社会主体,形塑出和谐良性的社会治理结构与政治民主体制,形塑出互爱互助、和平共处、相互促进的和谐社会大环境等三大功能。和合文化将最终有助于形塑出和谐的社会关系,形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邓遂 《社会工作》2012,(4):58-61
对临海贫困家庭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有着特别的学科意义与现实的社会意义。目前行政主导扶贫模式虽有快速脱贫优势,但也有其潜在问题。针对临海家庭具体致贫原因,社会工作拥有多种合适介入模式与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与学科特性决定了社工扶贫模式相对于行政主导扶贫模式而言,无疑是一种集专业性、高效性、长效性等多种优势于一体的社会反贫困机制。走社工扶贫模式的社会扶贫道路是社会发展趋势,也应是中国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邓遂 《社科纵横》2020,35(2):41-43
在城镇化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呈现出日益衰败景观。乡村衰败表现为乡村人口问题、村落内聚涣散、乡村建设规划缺失、乡村社会治理危机等四大乡村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农民各种权益的保障问题。乡村衰败并非城镇化转型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中心主义下的系统性城乡隔离的社会治理制度的产物。把消除农民的社会歧视与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作为振兴乡村社会的发力点,是实现传统乡村社会升级转型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邓遂 《兰州学刊》2014,(11):81-87
城市商品房社区情感的生成是商品房社区成为亲密情感型社区的关键。虽然商品房社区在社区情感的生成方面有着普通社区所不具有的基础优势,如阶层化社区的形成、共同社区情境的生成及业主自治模式的兴起等,但商品房社区情感的生成存在着业主异质性高、隔离性社区建筑模式、非协调性社区治理模式和社区回应性不足等现实障碍。应从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社区价值理念、形成人性化社区建筑模式、确立业主自治主导下的合作性社区治理模式、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以提升社区回应性等路径方面展开建设,以促进城市商品房社区情感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邓遂 《理论界》2020,(3):78-83
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城镇化必然以乡村家庭城镇化形式展开,并产生诸多乡村家庭城镇化问题,而社会工作基于自身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对诸多乡村家庭城镇化转型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作出高效的、针对性、实践性专业回应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