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情感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性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不悖于此。当代的体验美学理论是对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解释的最深刻也最充分的理论。然而 ,东西方的艺术花园何以摇曳着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姿呢 ?从东西方艺术理论的阐释中 ,从东西方艺术文本的存在体式中 ,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东西方审美体验方式的不同。把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较时 ,情感性与形象性不仅是审美活动最根本的特性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鲜明的特性。当把东西方传统审美文化活动相对照时 ,“悟”与“思”这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就成为东西方审美活动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就…  相似文献   
2.
美在当代的回归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作为美学最基本的范畴,它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美的发展过程既是逻辑的运动,也有历史的运动.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宏观上勾勒出美向崇高、丑、荒诞的运动轨迹;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中绘制了美在当代回归的蓝图;以美在当代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当下人类的精神追求重建一个即有现在性又具未来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80年代的“信仰危机”反映了在政治年代铸就的价值体系的塌陷,从观念牢笼中解放出来的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却又失落了信念的支柱,象骤见阳光的囚徒一样,迷茫而又手足无措。于是,西方糜烂的东西乘虚而入。进入90年代,“信仰危机”的呼声弱了,但并非表明危机已经度过。现代生活模式、消费观念乃至后现代文化观念的蔓延,表明了凝结着无数思想家心血和智慧的人类思想精华已逐渐丧失了作为人们信仰支柱的威信。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