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国际冲突研究的误区:"人道主义危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热点地区冲突变得突出有三方面原因:(1)国际社会希望寻求冲突的缓和与解决,以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的更迅速增长;(2)由于地区间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因而使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发生的冲突,对国际社会变得特别敏感;(3)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制性地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所谓的“人权”与“民主”,使旧的冲突没有解决,新的冲突却更多地出现,种族、民族与宗教冲突给国际社会带来严重困挠。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国际社会对这些冲突曾有一定的共识,促成了联合国史无前例的维和行动。但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  相似文献   
2.
共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共生性是孕育、形成、强化国际社会共生网络的巨大动力。国际社会共生性的实现涉及4大基本要素,即共生关系的主体性、共生关系的纽带、共生关系的共生性底线、共生关系的拘束性。这4大基本要素的发展变革使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代,其中涉及共生关系的拘束性工具的持续发展变革与强化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着当代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进程。和平发展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社会共生网络出现了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而又互动的局面,因而有可能在优先实现全球体系共生关系发展变革的同时,寻求国际体系共生关系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3.
“大航海时代”到来后出现的两大历史发展趋向,一个是以经济全球化为驱动力的共生关系发展趋向,另一个是民族独立、建立与建设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向.这两个趋向,后者存在于前者之中,前者依赖后者活动来实现;尽管各具张力但具共生性,必须统一.这种辩证统一性规定了国际体系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共生性.尽管国际体系长期以来显示出寄生型、霸权型特征,但是其内在本质的共生性外化为共生型国际体系具有历史必然性.倡导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私道”与“公道”的辩证统一是实现国际体系历史转型的需要.“熊文”的“竞合型国际体系”说既无合理的实践性又无前瞻性.构建共生型国际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针对社会共生研究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问题,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共”“和”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共生思想的文化因子进行解析。研究认为,中国共生性的“和文化”是包括个人的共生和国家的共生,人类面对的即是一个命运相连的共生社会;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不断优化共生关系的空间,这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处理国际关系中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权原则的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现代主权国家的特点 ,然后重点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行政秩序的转换及其特点金应忠,孔令玉一、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将取进化、演变的形式。传统的国际政治秩序转换,通常是经过大规模的战争来完成的。但是,从1991年底开始的国际政治秩序转换,却是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开始的,因而国际...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是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并存的世界.世界主要矛盾正在从国际体系内转到全球体系内.在这历史性转移过程中,中美关系正进入历史发展新时期,战略定位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如何在这转移过程中构建与美国关系的战略新格局,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两个体系中的中美关系是当今中美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国外交要站上一个新的高地,中美之间要建立真正平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关键是要抓住这一特征,统筹国内与国际、国际体系与全球体系两组大局,把国际体系中的被动状态变为全球体系中的主动状态,把全球体系中谋发展的成果转化成在国际体系中谋发展的机会,从而争取我国对美国关系逐步进入战略上、整体上的主动状态.  相似文献   
8.
现代通讯、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公众日益拥有更充分的条件获取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信息 ,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使国际利益的变动与公众个人利益变得日益相关 ,因而促使公众对国际事务、国家对外行为日益关注 ,公众也因此会萌发各种各样情绪。公众情绪在根本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应 ,是某种刺激的结果 ,它会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其中居于主导性的情感孕育着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趋向。公众情绪所显示的力量丰富了人们对国家意志的认识 ,增进了对公众情绪的重视。操作公众情绪已成为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领域 ,“公众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但对国际社会中恶意炒作公众情绪的现象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