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至于连载  相似文献   
2.
一 旧说与新说 东北沦陷期文学作为历史上曾经存活过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那被扭曲和被掩埋的角落里,又重新被陆续地发掘出来了。它不仅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并且已经引起国外某些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有关东北沦陷期文学的几种《史料》和《研究》刊物的先后发行,不仅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资料,并为信息的交流开辟了有益的园地。虽然有些资料还  相似文献   
3.
取用外国文化,并不是个新问题。历史的经验少说也有一百几十年,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也已经四十七个年头。可是,直到现在,一碰钉子,人们还总是说:“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可见,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提倡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今天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4.
一 公木是三十年代初期登上诗坛的。半个世纪以来,他从未放下写诗的笔。诗,对于他来说,是“神圣对邪恶战争的阵线”,是“结合赤红的心与心的纽带”,是“创造的意志”,是“真理的美”。他爱诗是那样的深沉,在他写诗出现第一次高潮的时候,他表露说:  相似文献   
5.
一 一个民族兴衰际遇的历史,总是培育她的文学艺术的生活土壤和精神摇篮;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作家,总是和哺育他的民族的命运共同着脉搏,并在自己的作品里显示着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心愿。这情形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环境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三十年代的萧军,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和《八月的乡村》的作者,他那“不容于满洲帝国”,也“不容于中华民国”的思想与创作,乃是那时强敌入侵,民族危亡情势下,“国民精神所…  相似文献   
6.
人类总是在文化的反思和变革中不断开创新的文明,走向新的人生。如果不尊重历史,便会走偏方向,导至谬误。所谓“五四”文化精神的“迷失与复归”,或谓“五四”文化方向的“逆转与复归”,作为新时期文化反思中的一种新模式,就是值得重新反思和探讨的一个老而又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东北沦陷区南满作家山丁、秋萤等人,继北满作家肖军,肖红转入关内后,仍然沿着北满作家开拓的新路向,在抒写人民的苦难、暴露“现实黑暗”的选材和立意中,巧妙地发掘出一些更为隐蔽的喷火口。如采用有意谈化作品的社会背景,较为隐曲的艺术表现,别有所象征与暗示的奴隶语言等手法,在文网高张的困境里唱着“囚徒”的悲歌。这种有所为的自觉的文学创作,是反满抗日主题的深化与拓展,是东北沦陷区新文学的一种压而不死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东北沦陷区文学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复杂的文学现象。单就小说来说,有粉饰“王道乐土”,鼓吹“大东亚圣战”的小说;有旧派余绪的“才子佳人”小说和《十二金钱镖》之类的武侠小说;更有暴露“王道乐土”的黑暗,抒写受难人民的心声,以及对美好追求的新小  相似文献   
9.
公木作为我国新诗园地里的一位风高德厚的老诗人,在他亲历的半个多世纪风雷激荡的岁月里,不倦地热心于新诗现代化的倡导与创作,为新诗的发展付出了可贵的辛劳。虽然他曾不只一次地说明,在新诗的园地里,自己“一直是个业余诗人”,而且“近年以来,更是有业无余了”,但在他刻意求真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