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若克·达尔斯(Jacques Dars)先生翻译的《水浒传》法文全译本于一九七八年在巴黎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译著的问世轰动了法国文学界、汉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译书一上市就吸引了巴黎外国文学爱好者,他们奔走相告,争相购买、阅读。《水浒传》法文全译本出版至今已经有八个年头,但它仍然是法国读书界经常提及的一部作品,成了巴黎人最爱读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从一八五○年以来,西方曾相继出现过十多个不同的《水浒传》译本,可从没有一个译本能像法文全译本这样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产生这么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2.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是作家自称“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巴尔扎克极其鲜明生动地塑造了葛朗台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剖析一下这个暴发户形象,有助于我们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认识,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热爱诗歌的伟大民族,她在漫长的岁月里,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优美、光辉的诗篇,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西方汉学家说:“这种诗乃是一滴滴水珠汇聚成的整体,它给我们揭示了一个茫茫的大洋,但它却是装在自己的精美而又小巧的花瓶之中”,而这些“精美而小巧的花瓶”,在他们看来,正是神妙的艺术瑰宝,将长久地为世人所赞叹,成为学者们孜孜探索的对象。十九世纪上半叶歌德将中国文学与法国诗  相似文献   
4.
肇始于18世纪上半叶中法两国文学的直面对话,拓开了东西方两国文学交融的历史。两国文学交融的漫长历史表明:法国作家在吸取中国题材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和异国情调扭结在一起,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结缘与交融,是以中国题材为中介、异国情调为“情结”的。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不管法国作家以何种方式契入中国主题,如何描述中国素材,中国总是激发他们想象、诱发他们思考的无尽的文学源头。中国题材的介入,开发了一代又一代法国作家的创造力,拓展了法国文学的描写领域,构成了法国文学发展的不容忽略的特点。这也是中法文学交融的一个最鲜明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西方流行的中国游记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所提供的中国素材以及对西方汉学的催生和发展几方面 ,论证了游记在中外文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着重指出 :游记带给西方的中国信息、中国知识 ,为西方哲人研究中国、思考中国提供了直接丰富的思想素材 ,引发了 1 8世纪思想界由仰慕中国到排斥中国的大讨论 ,奠定了全方位研究中国的始基 ,迎来了“东方学”、“中国学”的自觉时代。这对西方汉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一年九月,《红楼梦》法文全译本在巴黎首次出版。这是震动法国文学界、汉学界的一件大事。巴黎及近郊各大小书店都以显著的地位陈列这部译著;许多专门销售东方文学的书店,还召集了文艺爱好者及汉学家的集会,介绍中国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法国各大报章、杂志也相继发表评介文章,盛况可谓空前。法国一家杂志曾这样指出:“中国十八世纪末叶五部古典名著中最优秀、最动人的一部小说的全译本的出版”,无疑是一九八一年法国“文学界的重大事件”。确实,由李治华及其法籍夫人雅克琳·阿雷扎艺思(Jacqueline Alé-  相似文献   
7.
大凡谈论死亡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避忌讳谈论死亡,总想远远的逃离死亡,于是谈死色变,生怕一语成谶。然而宇宙万物,哪个生命能逃脱回到零,回到来处?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自身死亡之事了,它是人类一切激情欲望内驱力创造力的发端,也是人间一切不公邪恶的肇源地。生死大于天。因而古今中外那些先哲、先圣,那些文人墨客在谈论人生无法回避的生死问题时,无不表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死亡对话不像花前月下漫步时向情侣倾吐爱意那样轻松和愉悦,与死亡对话,意味着与死神亲近,并与它同行。…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开始知道孟德斯鸠其人,大约是1899年,这一年12月13日的《清议报》上刊载了由梁启超撰写的《蒙的斯鸠文学说》一文,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孟氏的生平和著作。此后他的名字和学说便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一面旗帜.被尊奉为与华盛顿、拿破仑并肩而立的“孕育今世纪”的巨子。[1]。1900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首次译成中文,中译名叫《万法精理》,由日文转译,刊在日本创刊的《译书汇编》上(只译了全书的四章)。1902年,在上海南洋公学执教的张相文翻译了《万法精理》.张译只占原著的一半,第一本由西文译出全书的是严…  相似文献   
9.
18世纪的欧洲是伏尔泰的欧洲,也是“中国之欧洲”:在18世纪,一股“东方热”、“中国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猛然地冲击着法国和整个欧洲。崇尚中国成为那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和潮流。在这中西(中法)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大潮中,伏尔泰无疑是拓开航向的先驱者。是他,以历史学家的开放视野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是他,以哲学家的深刻追寻着中华民族的精魂;又是他,以文学家的敏锐开启了中法文学交流的历史航程。伏尔泰,这位集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西方文化巨子,以他特有的远见卓识,在中法文化关系史册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章。  相似文献   
10.
东方题材与异国情调──中法文学交流的开拓者伏尔泰钱林森18世纪时,异国情调(中国风情)成了法国人所追求的时代风尚,遥远的、古老的东方(中国)。成为文学界竞相采撷的时髦题材。在伏尔泰《中国孤儿》之前,法国著名作家勒萨日就写了两个以中国为题的剧本:一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