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与传承文化,还可以与新媒介结合进行互动式推广。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介推广文化的模式有:富媒体虚拟场景展示、IGA软性推广、虚拟真实互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可实现新媒介与文化遗产推广推介的结合、虚拟场景与真实景观的结合、线上互动与线下互动的结合。通过互动性推广,辐射大众、涵盖小众,并影响多目标人群的参与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继承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基础上,对天人感应的灾害天谴说、阴阳失调说、时令失序说、鬼神为祟说等灾害思想提出了质疑批判、重新阐释或者辩证分析,并由此提出了中唐灾害的新思维:一是灾害的发生并非天谴,也不能预示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二以灾害为主的环境压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推动力之一;三灾害发生有其自然因素,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之间不能相互感应,消弭灾害不能通过人类社会调和阴阳、顺应时令、敬奉鬼神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可以通过观察动物以及风云的异常,预测即将到来的降雨。"浴猪"与"黑猪过河"就是古人利用猪的习性与气象的变化预测降雨的方法。因此猪逐渐被神化为地上之河伯、水神,另外由于受到"天豕主沟渎"这一古代星占学说的影响,地上之河伯与天上星宿"天豕"皆为猪神形象的民间信仰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西游记》中天蓬元帅猪八戒的形象就是受此影响产生的。这一演变体现了古人从自然观察开始,到民间信仰的形成,再到影响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深刻诠释了文化形态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性、融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而文化形态的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猪八戒原型来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农业灾害的历史、现状与特点。构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灾害信息采集、传递及共享的数字农业防灾模式,探讨其主要构成:农业灾害数字监测体系、农业灾害数字通讯网络体系、农业灾害数据存储处理体系、农业灾害数字应急指挥体系的组织架构。  相似文献   
5.
灾害史是对历史时期灾害进行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深受现代灾害学影响。但在灾害学并未产生的古代,作为灾害史的研究基础——灾害史料却不可能按现代灾害学的方法进行记载。从甲骨文中"灾"、"害"的简明界定,到秦汉后正史记录"灾害"的相对规范化以及民间对"灾害"认知的随意性与多样性,可见历史时期以来的"灾害"一般遵循所处时代的认知标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灾害史研究虽需借助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却不能单纯以现代灾害学的概念标准来界定古代灾害,而应重回历史语境,遵循传统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审视历史时期灾害。  相似文献   
6.
区域生存意识、功利性思想与汉唐海神信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不仅是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神灵恐惧与迷信的文化表现,也是一定区域内民众应对海洋灾难时的能动性反应,其直接表现为一种生存意识与精神支撑.尤其在海洋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伴随着沿海开发与海外交流的日渐增多,海洋灾害与海难频发.为消弭海上灾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护佑海洋、驱灾避难的海神成为航海者与民众心中的精神力量与安全保障,也成为统治者获得海洋政治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正是在海洋生存意识与功利价值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汉唐时期的海神信仰出现巨大转变:一是由汉晋时期的备受冷落到隋唐五代的尊王封帝,地位倍受尊崇;二是本土的民间信仰与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一起,在唐代以后逐步形成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敦煌297窟中的带翼彩塑一直被认为是源自我国古代的神仙信仰中的形象,因此大多数学者将其定名为"羽人"。但与我国两汉以来的帛画、墓砖、铜镜中的传统羽人形象相比差别较大,反而更为接近佛教中的造像风格。另外从其所传达的宗教含义看,也不应是"臂化为羽,乘龙升天"的道教羽人,而应是佛教中守护佛法的护法神——迦楼罗。  相似文献   
8.
“冬无雪”是反映暖冬或气候干旱的典型现象。汉代记载较少,唐代明显增多,该变化一直被部分学者视为汉唐气候变迁的重要证据。但实际上,“冬无雪”记载的变化还与汉唐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天人感应灾异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相关。尤其是西汉后期,宿麦的推广使“冬无雪”成为影响作物越冬的重要灾异现象。在天人感应思想下,“冬无雪”又沦为灾异天谴的外在形式,被赋予更多的政治意蕴、思想内涵与文化表征,并伴随史书记录灾异功能的强化而被逐渐重视。所以分析汉唐“冬无雪”等气象史料,应从气候变迁的单一视角,转向对史料所蕴含的历史问题、社会现象与文化内涵的多维解读,以重新认识其文本指向与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