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晓英 《理论界》2006,(4):145-146
本文从和谐社会时代要求及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角度,探讨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开发新的德育资源,提高教师运用电子信息的能力,从而成功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谐教育环境和进行有效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2.
顾晓英 《社科纵横》2010,(2):138-140
成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离不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邀请专家进课堂联袂访谈的“项链模式”教学实现校内外、课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促进“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话语转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联动教学。  相似文献   
3.
顾晓英  王琳 《社科纵横》2011,26(7):142-144
以2010年秋季学期上海大学自强学院"概论"课程班为个案,经过随堂听课、观察,访谈、调研,查看学生随堂反馈资料等,笔者认为"问题解析式"教学能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高教与学双方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4.
评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1934-1949年)顾晓英1934年2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所谓“重整道德、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在全国持续了十五年,直到蒋介石政权崩溃才告一段落。关于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的评价,港台史书一而再、再而三...  相似文献   
5.
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和追随紧密相联。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青年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就是关注社会对党政的信心和信任度,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形成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认同的客体和主体和社会环境三要素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战后出现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苏美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新中国的成立,击碎了美国战后亚洲新秩序规划,使美国的“中国蓝图”成为泡影。对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新中国,美国采取了强硬态度,即“不承认、不接触、不通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了经济封锁,对包括新中国在内的国家实行“禁运”。中国政府随即展开了机智、灵活的反“禁运”斗争。  相似文献   
7.
一、从《湘江评论》到《政治周报》《湘江评论》是毛泽东五四时期主编的影响深远的革命刊物,其文章与评论很多是毛泽东亲笔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采,很有战斗力、说服力。《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宣传了“世界革命”、“人类解放”思想。《湘江评论》论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论文  相似文献   
8.
顾晓英 《理论界》2008,1(6):263-26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高校的组织基础。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第一线。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的重要性,增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艺术。"学生自授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既能在"思政课"教学中体现出教师的理论功底,又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更能建构起彰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的"主体性课堂"。  相似文献   
10.
顾晓英  李海燕 《社科纵横》2009,24(11):153-155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竣挑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实效性,成为许多高校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正尝试利用课程BBS这一网络交流平台拓展“恩政课”。本文以上海市某高校的“概论”课为个案.通过对课程BBS中互动情况的调研。了解课程BBS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实效如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