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匠刘爷,官号福林。农村人不兴直呼其名,比他年长的才唤他名字,平辈就叫他刘师,晚辈喊刘爷。刘爷的木匠手艺好,四乡八村都知道。常有外村人来静泉村寻刘木匠,本地人就说,你看哪个男人留剪发帔帔头,就是刘师。是呀!刘爷的剪发帔帔,也是远近无两:50多岁的大男人,留着剪发头,如现在女孩子的发型,不同的只是,没有刘海。小时候,对刘爷这发型颇以为怪,人家男子汉,都剃光头,多好!就刘爷怪。后来才知道,这发式是清末男子发式的遗存,是长辫子剪掉的残留物。刘爷小时候肯定是留过辫子也爱过辫子的,要不,从民国肇兴,  相似文献   
2.
1.《鲁迅作品木刻插图选》编选前言前些时候,当我打开三十余年来陆续收藏的一批有关鲁迅的绘画资料,开手编选《鲁迅木刻形象百图》的时候,面对这些值得珍重的资料,心中不禁怅然:岁月真是无情。六十年代我刚进入青年时期。一说起三十年代,觉得已是恍若隔世了;现在,我进入壮年时期。想起六十年代,一切却宛如昨日,其实也已有整整三十年。是的,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鲁迅日记》云:“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筱崎医院诊……晚坪井先生来邀至日本饭馆食河豚,同去并有滨之上医士。”越三日的《日记》又云:“为知人写字五幅……为滨之上学士云:‘故乡黯黯锁玄云(略)’为坪井学士云:‘皓齿吴娃唱柳枝(略)’”在一年将尽的时候,相熟的“知人”赴饭馆,食河豚,把盏小酌,原是人之常情。席间,坪井、滨之上先生是否曾向鲁迅先生索书索诗,不得而知,总之,三天后鲁迅就欣然命笔了。给滨之上的诗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不主张旧体诗用典过多,特别是那些比较生僻的典故。唐朝有名诗人李商隐,是鲁迅所称道的一位。鲁迅曾肯定了李商隐的诗在表现形式方面的“请词丽句”,自谦地表示自己“何敢比肩”后,又指出李诗“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鲁迅书信集》第六九九页致杨霁云信)。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左联青年作家丁玲、潘梓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押往南京。一个多月后,鲁迅先生在丁玲“生死尚未可知”,“而有些刊物还造许多关于她的谣言”的情况下,出于对反动派的憎恨,对谣家的鄙视和对丁玲的怀念,二十八日曾书赠陶轩一首七绝:“如磐遥夜拥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全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九月二十一日夜,鲁迅先生将此诗稍作文字修改,寄给《涛声》编辑曹聚仁,附函略谓:“旧诗一首,不知可登《涛声》否?”九月三十日,这首旧诗即发表于《涛声》第二卷第三十八期,题为《悼丁君》:  相似文献   
6.
《读题〈呐喊〉》与《题〈彷徨〉》是吴奔星同志研究鲁迅两首五绝诗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吉林师大学报》上。这篇论文,在详细地解析了《题〈呐喊〉》和《题〈彷徨〉》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 “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它们“表现了鲁迅文艺思想的演变历程,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笔者对吴奔星同志解析《题〈呐喊〉》持有异议,对于上述论断更不敢苟同。鉴  相似文献   
7.
蓦地飞仙降碧空, 云车双辆挈灵童。可怜蓬子非天子, 逃去逃来吸北风。《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一日记云:“……又为蓬子书一幅,云‘蓦地飞仙降碧空……(略)”此诗乃,《赠莲子》是也。大约从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七七年初,报刊上出现了不少谈论《赠蓬子》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去年年初回商州开会,一天正在街上走,听到有人喊我的小名。转身一看,一位壮壮实实的老年妇女站在我面前,看着我,并不说话,只是微笑。笑的意思仿佛是:认认,看还认得我不?我端详着她,分明认识,她脸上受过伤的痕迹,很熟悉,叫啥呢?一下子倒想不起来了。她提醒我:你不就是高信么!我也在静泉山下李家村住,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噢噢!一说静泉山下的李家村,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年,鲁迅学习列宁关于“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资产阶级在用“日常的,琐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腐化活动制造着为资产阶级需要的、使资产阶级得以复辟的恶果”这段精辟的论述时,认为是“独到的见解”。他深感,“活埋庵”一样的旧习惯势力必须改革,必须打倒,倘不改革,“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即坏”。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鲁迅一生中用异乎寻常的“勇猛和毅力”向一切反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习惯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鲁迅的革命硬骨头精神,一方面集中表现于他在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迫害面前,横眉冷对,毫无惧色,“不克厥敌,战则不止”,也表现在他对于敌人的腐蚀、拉拢、吹捧之类的“名缰利索”,同样是无情斗争,自觉抵制,  相似文献   
10.
题为《偶成》的一首七绝诗,是鲁迅先生于1932年3月31日书赠沈松泉的。原诗如下: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历来的注家对全诗的解释无大的分歧,仅在“春兰秋菊不同时”上各执一端。有的说指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文化的摧残,使得文坛萧条;有的说,春兰秋菊是指日本和中国的进步文化界都是满目疮痍,大不景气;还有的说,春兰指鲁迅留学时的日本,秋菊指写诗时的日本,今昔是大相径庭了,等等。全诗主旨,大抵如周振甫同志在修订本《鲁迅诗歌注》中所概括的那样:“表达了想‘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的感情”,这同屈原在《离骚》中流露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好些年以来,我读《偶成》并兼及几种注本,虽然不敢说各家说法没有道理,然而又总觉得这种种解释不够实在。真正是诗无达诂! 日前,偶然读到史乘同志考证杜荃即郭沫若的一篇文章,发现了一则关于鲁迅自己谈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