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带有"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欧阳予倩选择了人们非常熟悉的《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用话剧的形式进行新的阐释,把小说中的潘金莲进行了重新的塑造,使她由一个害人者变成了受害者,由"淫妇"变为一个觉醒了的女性,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走向堕落和毁灭.话剧所揭示的潘金莲作为一个无助的弱者走向毁灭的历程,正是旧时代女性悲剧的真实写照.欧阳予倩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反映出新一代读者的思想进步.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心态、倾向甚至具体的评点手法,都取决于他对<水浒传>的期待视野.金圣叹的期待视野中,少年时期形成的阅读兴趣、才子书观念、崇拜心理以及关于"盗"的认识,决定了他评点<水浒传>时,一面极力推崇其文章,一面极力否认其忠义.金圣叹对<水浒传>打破自己期待视野的部分进行了修正,于是才有了贯华堂本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3.
虽然在白嘉轩身上浸透着儒家文化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个农民,农民的本性多于或显于儒学的理性,二者既非同一事物,又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统一中偶尔表现出矛盾来.他对白鹿的向往,他深沉的土地情结与农本意识以及他对劳动的崇拜、家庭(族)意识等等,都是农民本性的最真实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高日晖 《学术交流》2006,(1):167-171
在《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说唱艺术和戏曲一样,承担着向大众尤其是不识字者传播《水浒传》的任务。从接受的角度看,《水浒》的说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既有自己的艺术品性,又受到《水浒传》小说本文的限定。而作为改编的艺术,说唱艺术的发展空间又非常之大。子弟书和扬州评话是清代说唱艺术的代表样式,其中的《水浒》曲目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水浒传》本文在说唱艺术中被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人按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存在方式,它是以主体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前提,而客观世界则是价值观念产生的基础。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所选择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当然就来自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受时代的限制。《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典型地集中于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上。由于《三国演义》以小说的形式演义汉末及三国时期的历史,因此,无法脱离“历  相似文献   
6.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的评点,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批评价值,而且评点者对《水浒传》的阐释在后来的《水浒传》接受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金圣叹的评点影响最大。本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讨论了容与堂本评点在《水浒传》接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及其被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明代社会思潮与《水浒传》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日晖 《求是学刊》2004,31(3):100-104
明代中后期的经商思潮和人性思潮是封建社会的新生事物,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浒传》的接受过程中也烙上了影响的印迹。主要表现为:《水浒传》的接受者对义与利关系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对小说中的理学倾向及儒者形象进行讽刺批判,反对虚伪的礼教,倡导真实自然的人性,以及禅宗思想和对《水浒传》趣味性的高度评价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洪雁  高日晖 《理论界》2006,(10):174-175
张竹坡在对《金瓶梅》的评点中论及了许多有关小说接受的理论,虽然大部分言语只是针对《金瓶梅》而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观念和思想。本文将张竹坡关于小说接受的本质、方法以及读者等问题的论述系统化,并与西方接受美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高日晖 《齐鲁学刊》2005,6(3):89-93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出现于朝代更迭之际,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特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的士人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反映,并由此形成了遗民文学这一特殊的创作现象。清初出现了两部《水浒传》的续书,一是陈忱的《水浒后传》,二是署名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与一般续书不同,这两种续书并非为了发扬、补足前书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而是基于遗民心态下的遗民文学创作。从接受的角度看,这两种续书是遗民的期待视野与《水浒传》本文相遇的产物,作者和评点者都借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亡国之痛、种族之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